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超
编者按:文化社区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今年以来,德州天衢新区积极响应城市文化社区建设要求,通过“四联共建”工作法,实施文化社区先锋创建行动。为展示天衢新区各社区的亮点特色,大众网德州特推出《文化社区建设》专栏报道,交流用社区“小变化”点亮居民“大幸福”的探索实践,进一步展现天衢新区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
大众网记者 张小璐 高志玟 德州报道
可放松、可充电、可益智,设在家门口的课堂,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能选择适合的课程和上课时间。近年来,德州天衢新区聚焦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深化联动机制,依托各级党群服务阵地,满足“老、青、幼”不同年龄段多样化需求,通过打造全时段服务,覆盖全龄段人群,持续提升阵地服务能级,让文化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摆手、提跨、抬腿、落脚、转身,后脚跟要蹬直,不能弯曲……”8月7日,在袁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王玉英正手持折扇,伴着节拍优雅迈步,跟随老师学习旗袍秀。近年来,袁桥社区秉持“五线工作法”的办学理念,正以建设“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为辖区居民提供文娱活动,丰富居民日常生活,努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社区“幸福学习圈”。
“我们制定有课程表,覆盖全镇的学习点和活动场所。课程表中的内容,我们会根据居民需求月月更新。”袁桥镇文明办主任朱玉佩介绍,为了持续优化辖区学习圈的资源整合与配置,社区会按照居民需求清单做好资源的协调和配送,如今,居民可通过点单式和自助式服务方式参与学习活动。
社区文化服务效能的增强还得益于天衢新区积极融合辖区内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内离退休教师、社区达人,以及社区具有专长的能人、各领域的领头人等,建立社区教育兼职师资库,让队伍多元化,促进课程多样化。
“这场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实在是太棒了,很开心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每到周三、周六,在刘集社区戏曲活动室,都会传出悦耳动听的戏曲唱腔。2022年,刘集社区组建戏迷协会,协会由德州军分区京剧团退役军人于景林带领的50余人组成,大家每周三、周六齐聚社区,为居民送上京剧、评剧、吕剧、黄梅戏、河北梆子、豫剧等戏曲节目,优美的唱腔、精湛生动的表演展现着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对于刘集社区居民来说,在社区听大戏,已经是一种常态的生活体验。基层公共文化的精准配送,让戏曲爱好者与辖区居民实现双向奔赴。刘集社区的“梨园会”戏曲团进小区、进校园、进商圈、进比赛,代表曲目曾获得送戏下乡进园区活动“演出贡献奖”“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团队”等多项荣誉。
天衢新区在推动文化养老的同时,也注重青年、家长等社会各群体的学习需求。袁桥社区、十二里庄社区设立早教中心,为辖区内学龄前儿童提供学前辅导;星凯社区还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今年寒假期间,特别推出了“星愿课堂”寒假爱心班,该班不仅有老师开展美术、音乐、手工、多媒体影音教育等特色课程,辖区内的在校优秀大学生也前来助教指导孩子们学习。
截至目前,全区共开设舞蹈类、书画类、戏曲类、非遗文化类等10余类课程,吸纳高校、培训机构及社区里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居民担任课程教师,建设了一个又一个家门口的文化社区,让居民真正享受到了文化惠民的红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