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编者按:三尺讲台,他们是燃灯引路的耕耘者;烟火人间,他们是逐光而行的热爱者。今年教师节,我们聚焦天衢新区教育战线一群“双面”教师,他们既恪守师者初心,以粉笔书写春秋,为时代铸魂育人;也在生活的广阔舞台上绽放自我,以才华与激情诠释生命的丰盈。这组报道中的三位教师,恰是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生动缩影:一位用音乐律动语文课堂,作品传唱全网;一位以赛场拼搏激励少年,刚满22岁便迎来首个教师节;一位执教32年笔耕不辍,以文字照亮教育深处的人文之光。
大众网记者 张凤帅 德州报道
在德州天衢新区康博小学,商华的身影与千万小学教师并无二致。每天,她和所有小学教师一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然而当夜幕降临,她书房的键盘声便开始响起——在这里,她是一名坚持书写教育故事的作家。
今年53岁的商华,1993年开始了教师生涯。从平原县到天衢新区,从青丝到华发,她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小学教育。“教了他们六年,毕业时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她把自己的第一届学生称为“初恋班”,说起当时的离别,眼中依然闪着温暖的光。
在商华看来,教育的真谛始终是“单纯”与“真诚”。“这份沉浸在童真世界里的纯粹,让我始终保持着发现美好的能力。”32年间,她带过无数学生,见证教育方式的变迁,却始终相信:与孩子打交道,就是用最本真的心拥抱最本真的灵魂。
商华的写作之路始于少年时代的“文学梦”。“我们这代人总爱把思绪化作文字,想在生活中留下印记。”初中时,她就向报刊投稿,虽然大多石沉大海,却埋下了写作的种子。
成为教师后,教育生涯为写作提供了肥沃土壤。班级管理的难题、师生间的温暖对话、与家长的真诚沟通……这些教育瞬间都成了她笔下的素材。
“我几乎每天都坚持书写。”商华说。从手写七八本教育随笔,到学习电脑打字投稿,她的文字逐渐获得《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等刊物的认可。
在她的文章中,记录着许多精彩的教学故事。当发现学生作文陷入“大眼睛、樱桃嘴”的套路时,她设计了“猜猜他是谁”的趣味课堂,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细节。这堂生动的作文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描写人物,还成为她笔下的精彩故事。
当考场出现雷同试卷时,她没有简单批评,而是组织“真实的高度”主题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反思诚信。这个充满张力的场景,也成了她的教育手记。
这些源自教学一线的故事,成为商华创作的源泉。她的文章既接地气,又充满教育温度。
商华的“双面”身份形成了奇妙共生:写作磨砺了她的观察力与反思力,教学则为创作输送着鲜活养分。
她曾记录过一个动人瞬间:一个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男孩,在她忙碌时递来水杯说:“老师我尝过了,水不烫。”这个细节让她深受触动,随即写下教育随笔并反思:“永远不要用成人僵化的标尺丈量孩子,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光芒。”
而教学实践又不断为她的文字注入生命力。“这些故事都是亲身经历,字里行间都是真情实感。”商华坦言。正因为每个案例都浸润着对教育的赤诚,她的文章总能引发共鸣。更可贵的是,这些文字又成为她课堂上的生动教材,形成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对商华而言,教师与作者两重身份相互滋养,讲台上的每一次传授,都沉淀为笔尖的智慧;纸页间的每段思考,又反哺为课堂上的星光。她用粉笔描绘孩子们的当下,更用文字为教育留下温暖的印记。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