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张凤帅 德州报道
10月22日,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德州)大会落幕后的第二天,德州天衢新区的产业热度不降反升。在先导半导体项目的洁净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对首批激光雷达样品进行最后检测;不远处,有研半导体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新接到的订单让工人们忙碌不已。
这场产业盛会,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天衢新区激荡起层层涟漪。
“会议桌”快速转化到“生产线”
上午8点30分,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的办公室已经坐满了人。
“昨天在大会上深入交流的一些企业,今天一早就打电话沟通了考察事宜。”张勇翻开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近期的对接安排,“大会期间重点对接的20余个项目中,大概有8个项目有强烈合作意愿,其中3家能快速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
这种高效率的转化,得益于新区提前3个月就开始的筹备工作。招商团队针对参会企业制定了个性化对接方案,会议期间组织重点企业实地考察园区配套,会后立即启动“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
在先导科技半导体激光雷达及传感器件产业化项目展厅,项目经理金维召指着一台仅有信用卡大小的全固态车载激光雷达告诉记者:“这款产品从材料到整机全部实现自主生产,尤其是核心芯片生产技术,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整体成本下降了10%。未来,区内有研项目可向先导供应关键靶材,而先导生产的芯片也能为威讯射频封装、英望手机等企业就近配套。”
这种“区内循环”的产业生态,正在成为吸引配套企业落户的关键因素。来自深圳的一家传感器企业负责人坦言:“在这里,我们的研发成果可以快速实现产业化,这种效率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材料先行”的战略抉择
回顾天衢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之路,是一部历时十二年的奋斗史。
2013年,全球射频芯片封装测试龙头企业威讯半导体落户德州,成为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破冰之举”。当时,这个选择曾引发诸多质疑: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能否撑起需要高度技术密集的半导体产业?
新区的回答是:从最基础的材料环节突破,筑牢产业发展根基。2018年,引进中国有研科技集团,建设山东有研半导体项目。“我们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但最可持续的道路。”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徐锐说。
经过持续投入和技术攻关,有研半导体已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其生产的12英寸大硅片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6英寸、8英寸硅片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更可贵的是,这里生产的高纯溅射靶材已进入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全球领先芯片企业的供应链。
“产业发展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天衢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大山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才有了今天产业链的雏形。现在,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已占全市该产业总营收的97.68%。”
创新生态催生协同效应
如今天衢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在上游材料环节,有研提供硅片和靶材;在中游制造环节,威讯半导体专注射频芯片封测,先导科技聚焦激光雷达器件;在下游应用环节,英望科技、华威科技等企业生产智能终端设备。100余家信息技术企业在此集聚,形成了从材料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这种产业生态正在释放出强大的协同效应。英望科技总经理胡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年前,我们把中央仓库从深圳搬到德州,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整机生产再到出口海外全在德州完成。不仅交通出口优势更便捷,时间也缩短了至少10天。更重要的是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为了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新区创新推出“一链一基金”模式,设立总规模近5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同时,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在北京设立“人才飞地”,实现“研发在京、生产在德”的创新发展模式。
“我们正在从‘招商引资’向‘产业育成’转变。”徐锐称,“不仅要让企业落户,更要让产业扎根。目前,新区已集聚集成电路相关人才超过50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到40%。”
站在天衢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的观景平台上俯瞰,连片的厂房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从一场产业盛会到一条完整产业链,天衢新区用实践证明:产业发展既需要重大活动的“引爆点”,更需要持续优化的产业生态和保持战略定力的久久为功。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