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张凤帅 史艳辉 德州报道
家住武城县老城镇大赵庄社区的刘玉鹏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自从2023年5月以来,他每个周末都喜欢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听上一节自己喜欢的架鼓课,刘玉鹏告诉记者,在这里上课不但离家近,而且不用交任何学费,他十分喜欢这里的“银发教师天团”。
刘玉鹏所说的“银发教师天团”是由武城县老城镇8位退休教师组成的一支义务教师队伍,其中年龄最大的是83岁,最小的也已经61岁。他们每周六、周日在大赵庄社区开设了乡村学堂,为社区内的孩子免费辅导学习,还教授音乐、美术、书法等特色课,每个周末这个“银发教师天团”平均都要辅导40多名孩子。
大赵庄社区有1500多人,很多年轻人靠外出打工谋生,每到节假日,孩子谁来看、作业谁来辅导成了大难题。
2023年初,村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社区也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当年4月,社区党支部牵头,王宝山、赵金钟、徐志忠、王中来、祝春友、祝景尧、祝景生、祝春民等8位本社区的退休老教师主动加入,组成“银发教师天团”,就这样办起了免费的乡村学堂。
76岁的王宝山作为主要召集人,他告诉记者,乡村学堂的成立初衷十分简单,就是想为社区做点贡献。年轻时他曾是大赵庄村小学的一名教师,他注意到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社区的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看管,不仅辛苦,孩子们的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他们无法解答。“农村里的老一辈人文化程度有限,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一些题目不会他们也没法教,那么我既然是老师,我就想给他们减轻一些负担,办这么个学堂把孩子们周末聚集到一起写作业,有哪些不会的我可以给他们解答。”确定了想法后,王宝山说干就干,他果断联系了自己工作时的几位教师同事,大家在听到这个办学堂的主意后都非常认可,几人一拍即合,8名“银发教师”就此组建起了义务辅导团。
为确保教学规范,教师团成员用教师特有的严谨制定了章程:学生信息登记造册、家长联系方式存档、每周固定辅导时段。周六周日的上午8点到11点,8位老师自行排出值班表,两两搭档,一人辅导功课,一人负责孩子们的安全,没有值班任务的教师也常自发前来。
“筹办初期我们在社区的微信群里发了义务学堂开课报名的通知,没想到第一节课就来了四五十名孩子,除了大赵庄社区的孩子,隔壁村听说这里可以辅导作业也把孩子送过来,人数越来越多。慢慢的我们把每节课的人数固定在40人左右,也是担心孩子多了我们没有办法全面看顾,怕辜负家长们的期待。”王宝山说。学堂上,老师们对孩子们各学科的作业进行辅导,孩子们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以问。后来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他们还自己学习了一些手工、剪纸等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家长们都特别放心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能学东西,孩子们也安全,每次来接送的时候都对我们特别感谢,还经常招呼我们到家里去吃饭呢!”王宝山笑着说。
“教育,不光教学习,也要教做人。”相比作业辅导,大赵庄乡村学堂更为关注的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一次一个孩子来辅导,中间休息的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偷偷在外面抽烟,未成年的孩子就做这些事情很严重,我们果断反映给了家长,并及时制止了他,把打火机没收。家长对我们也非常感激,孩子们既然来我们这里辅导,我们就要对他们负责,不仅仅对学习负责,也要对他们的言行负责。”王宝山说道。
除了学习辅导,这8位“银发教师”还化身非遗传承的“桥梁”——他们主动向社区老艺人请教当地传统技艺“武城架鼓”,从识谱到握槌,老师们自己先学习好,然后教授给社区的孩子们,并组建了一支架鼓队,带着孩子们走出社区演出,让这项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学堂创办近两年的时间,8位老师无论寒暑,哪怕只来了一两个孩子,他们也依旧坚持来辅导。“晚上我在社区里散步的时候经常能碰见辅导过的孩子,大老远看到我就跑过来抓着我的手,还给我分享他们的零食,对我特别亲切,心里就觉着真的高兴,感觉自己做的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值得的。”王宝山说。“在我们这个辅导团里我属于年龄小的,这几位教师里面有4位曾经也是我读书时的老师,也是受到他们言传身教的影响,我的老师坚持做的事我也和他们一起做,尽自己所能陪伴、帮助社区里的这些孩子们。”63岁的祝景生告诉记者。
教育是什么?在这些“银发教师”心中,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要说累也会有,毕竟年龄到了,但是看到孩子们每周末都开开心心地过来,一叠声‘老师’地叫着,他们那种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也感染着我们,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我也愿意在退休后还能发挥我的余热,继续教孩子们读书学习。”83岁的赵金钟告诉记者。
这8位教师与孩子们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我年轻的时候就教书,退了休还能教书,教了一辈子也没教够,就爱教书、爱和孩子们在一块!”75岁的徐志忠说,“只要还能干动,我们就要坚持一直干下去,后续我们也争取再吸纳更多的老师进入到我们这个义务辅导团,继续为孩子们、为社区贡献我们的力量!”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