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年运河文脉 激活武城文化基因

2025-04-22 20:49: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李敏

  大众网记者 李敏 通讯员 张东博 德州报道

  运河汤汤,文脉绵绵。在武城这片被黄河与运河共同滋养的土地上,一条碧水蜿蜒流淌千年,见证着华夏文明的交融与变迁。作为京杭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武城运河不仅承载着南北通衢的历史使命,更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运河千载,南北通衢的文明动脉

  春秋战国时期,武城因赵国“武备之地”得名;隋唐时期,运河的开凿让这里成为南北交通要冲,舟楫往来,商贾云集,“舳舻千里,日夜不绝”的盛景在此上演;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更使武城成为南北物资与文化交汇的枢纽——运河岸边的酒坊飘出醉人醇香,码头的号子声与商队的驼铃交织成繁荣的交响曲。这条河流的特殊性在于其完整的防洪体系:四女寺减河、西沙河与恩县洼滞洪区共同构筑了“行洪、滞洪、障洪”的生态屏障,展现了古代水利智慧。

  文化浸润,运河滋养的民俗基因

  运河之水滋养了武城独特的文化土壤,催生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运河船工号子”在纤夫的号子声中回荡千年,那“一领众和”的旋律里,凝结着劳动者与命运抗争的豪情;省级非遗“抬花杠”将祭祀舞蹈演化为民间艺术,杠上的花篮摇曳生姿,传递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大运河还孕育了独特的商贸文化与工匠精神,古贝美酒的传承谱写着“酒从河中酿,船自门前过”的传奇,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名录,运河的甘洌水质与北方窖泥的奇妙反应,酿就了“一滴沾唇满口香”的北派酒香。

  文脉守护,让历史遗产“活”在当下

  面对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武城以敬畏之心探索保护之道。对大运河沿线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类,夯实文物“四有”基础,实现文物档案信息化管理。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对古贝春酒厂旧址、达官营清真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全面开展革命文物普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推动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新突破。在非遗传承上,创新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德州武城:三进模式助非遗保护传承》在省文旅厅官网刊发。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深入探索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融合发展,运河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今日的大运河,正书写着文化遗产向文旅经济转化的新篇章。以四女寺“两河牵手”生态廊道为核心,围绕运河沿岸村居修缮、历史遗迹保护、非遗传承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运河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投资1.5亿元实施四女寺古街改造、浪漫星空露营、运河孝德古镇3R彩虹营地公园等项目,推动景区提档升级、景点串珠成链。通过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现代旅游要素,推出露营观光游、丰收采摘游等适合家庭出游的全谱系旅游线路,并开展相关旅游推介活动、文旅促消活动。特别是乡村越野跑、运河龙舟文化节等特色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运河文化的独特韵味。古贝春工业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游客在窖池群中品读神秘的酿造密码,在品酒室体验“盲评鉴酒”的乐趣。这种“工业+文旅”的模式,让传统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精神传承,运河文脉的时代回响

  运河之于武城,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图腾。它教会我们“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正如历史上南北文化在此交融,今天的武城正以运河为纽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它赋予我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正如纤夫们逆水行舟的毅力,新时代的武城人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中敢为人先。站在四女寺枢纽的闸口眺望,运河之水奔流不息。这条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河流,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在传承中创新,让历史与现代在对话中迸发新的生命力。未来的武城,将以运河为笔,以文化为墨,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文兴”的崭新画卷。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