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
七月的鲁西北平原热浪袭人,夏津县双庙镇崔庄村的百亩葡萄产业园内却涌动着沁凉的生机。藤蔓交织如绿色穹顶,串串饱满的葡萄悬挂其间——深紫的夏黑如宝石凝露,翠绿的丛林玫瑰似翡翠雕琢。果农们穿梭在藤架下,娴熟地剪下果实,欢声笑语在葡萄架下回荡,一幅生动的丰收图景正徐徐展开。
四十载深耕,从“单一种植”到“多品旺产。崔庄葡萄的故事,始于1982年那株扎根沃土的葡萄苗。四十余载春华秋实,这片土地完成了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的跨越。早年仅有单一品种,丰收季常因扎堆上市陷入“价贱伤农”困境;如今通过持续技术攻坚,嫁接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夏黑、巨峰、藤稔、丛林玫瑰等多个优质品种在此扎根,形成“六月早熟抢鲜、七月中熟稳供、九月晚熟提质”的错峰格局,让葡萄园四季有生机、全年有收益。“以前就认巨峰,熟了只能贱卖;现在品种多了,客户挑得欢,钱包也鼓得快。”看着藤架上错落有致的果实,种植户孙大爷的话道出了品种革新带来的实惠。
组织领航,从“散户经营”到“抱团发展”。葡萄能成崔庄的“紫色引擎”,离不开组织力量的托举。在双庙镇党委推动下,“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共同体模式,让分散的农户攥紧了发展“拳头”。合作社负责人徐德印算了一笔“甜蜜账”:“近200亩园区,30多户抱团干,亩产稳达6000斤,市场价3-8元/斤,每亩纯收益1.5万元。”清晨,来自高唐、武城等地的商贩已云集于此。“崔庄水土养葡萄,甜度比别处高2-3个点,咬一口汁水直冒甜劲,年年这时候不来收点,客户都不答应!”果贩刘先生道出年年奔赴的缘由。党组织牵头打通的不仅是销路,更整合了土地、技术、物流等资源:村集体协调连片种植,企业负责冷链保鲜,合作社统一标准管理,形成“种植有指导、销售有保障、收益能共享”的闭环,让“紫色果实”真正成了“富民金果”。
三产融合,从“卖果赚钱”到“卖景增收”。如今,崔庄葡萄的魅力早已突破传统产销边界。随着交通日益畅达,品牌声名远播,吸引着远近游客携亲带友来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暑假来临,葡萄园更化身自然课堂,多所学校组织研学营,孩子们在此触摸土地,感受劳动与收获的真谛,集研学、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观光产业链已然成型。从“卖果赚钱”到“卖景增收”,从“一季丰收”到“四季兴旺”,葡萄的产业链越拉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多元活力。
智志双扶,从“经验种植”到“科技赋能”。产业长青,靠的是“科技底气”与“人才活力”。县政府每年请来省农科院专家,手把手教水肥管理、绿色防控。拥有四十年种植经验的老农也走出崔庄,成为传播“崔庄经验”的使者。种植户徐大爷在藤蔓间一边精心修剪,一边感慨:“入了合作社,学了先进种植技术,靠着这葡萄架,挣得比在外头打工实诚多喽!忙的时候还会雇上邻村几个老伙计搭把手,咱也过把‘当老板’的瘾!”从六月中旬到九月底的采摘季,葡萄产业不仅带富了本村农户,更辐射周边村镇创造出不少季节性就业岗位,串起一条共享“甜蜜”的共富链。
展望未来,崔庄葡萄承载的“紫色梦想”仍在持续生长。双庙镇党委书记孟祥民描绘出清晰蓝图:“我们正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矩阵,未来将持续扩大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带动葡萄、水蜜桃、辣椒、草莓等特色种植多点开花,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金疙瘩’,为乡亲们开拓更广阔的致富路。”
从单一种植到文旅融合,从枝头“紫珍珠”到舌尖“甜风景”,崔庄葡萄的进阶之路,暗藏着乡村特色产业的成长密码,也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案——立足资源禀赋,以组织聚合力、科技提效益、融合拓空间,把“土字号”“乡字号”做精做优、做大做强,便能让产业链串起致富路,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曾经的普通农田,正似不断生长的葡萄藤,载着乡亲们的期盼向上攀援,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奋力延伸,让田野上结出稳稳的幸福。(通讯员 王春红 王晓倩)
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