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实施“四化四到位”工作法 以帮扶项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9-09 16:35:32 来源:大众网 作者:任瑶瑶

  驻夏津县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紧扣抓党建促振兴,实施“四化四到位”工作法,即遵循“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原则,确保帮扶项目“谋划到位、协作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遵循“四化”原则,狠抓落实,高效推进。驻夏津县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聚焦帮扶项目主责主业,切实发挥联农带农助农作用。工作开展中遵循“四化”原则,即:“工作项目化”,将帮扶工作落细落实为具体实施的帮扶项目;“项目清单化”,将各项项目工作以清单的形式进行分解、记录和管理;“清单责任化”,明确每项细分任务的负责人及相应职责;“责任时效化”,按照重要节点明确完成时限。2024年,驻夏津县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共谋划实施22个帮扶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均实现了当年竣工并完成资金拨付。

  统筹“谋划到位”,聚焦片区,示范带动。驻夏津县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立足帮扶片区实际情况,积蓄增收致富源头活水,帮扶资金投入产业项目的比例由2024年的23.4%提高到2025年的56.2%。落实“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要求,在三个片区分别谋划桑黄种植园、小麦育种基地、工艺品加工园区三个重点产业项目,带动各村串点成线,促进片区强片拓面。“故道古桑”片区,用好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招牌,整合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补链延链落地桑黄种植园项目,助力农文旅融合和土特产品牌提升。“红运之河”片区,结合“大田托管”和订单农业,推动土地流转,与县属国企、地方储备粮管理部门合作,实现小麦育种加工一体化,发挥联农带农助农作用。“马颊晴虹”片区,利用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建设高标准厂房4处,整合资源发展工艺品加工产业,结合“雁归兴德”工程,吸引农村在外能人返乡创业,促进村集体增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促进“协作到位”,协同联动,齐抓共管。驻夏津县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建立完善“专班统筹+部门联动+国企协同”工作机制,高效推进帮扶项目实施。县工作专班牵头抓总,带领相关部门扎实做好项目论证;乡镇层面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协调服务保障项目落地;县属国企发挥资金技术优势,深度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县、乡、村三级联动,通过定期会商、现场办公等方式,明确项目方案、运营收益等核心内容,破解工程施工、资金拨付等难点堵点,形成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格局。2024年新建的平安湖村高标准集贸市场项目,不仅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还带动了沿街商铺和民宿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

  深化“督导到位”,督帮一体,定期排查。驻夏津县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定期调度项目进展,逐项梳理问题清单,以“红黄绿”三色标注项目进展情况,倒逼责任单位限时整改。结合勘察设计、开工建设、项目验收等关键节点,开展多次现场督导,组织两次集体观摩,“晾晒评比”传导压力,保障帮扶项目规范有序推进。加强跨部门沟通协调,召开专题推进会集中会商,累计解决各类问题50余个,确保项目建设全程可控、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比如,在多方努力下,盘活西滕村村内资源建成共富工坊,发展农村电商带动特色产品销售,同时加装光伏电站设备,带动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保障“落实到位”,持续跟进,落地见效。驻夏津县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持续跟进项目进展,做好资产确权、经营管理、收益分红等后半篇文章,切实发挥改善民生和促农增收作用。工作队主导的渡口驿乡鑫发种植合作社改扩建项目,以粮食生产为核心,横向整合仓储、农机等资源,纵向延伸代储代销、加工服务链条,以产业闭环降低成本、以多元服务提升效能、以订单合作稳定收益,构建起“全链协同、多元赋能”的特色发展模式,为全县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产业提供了参考借鉴。自2024年底建成以来,推动订单种植面积扩大800亩,优质作物占比提升20%,加工产能增长30%,村集体增收超5万元;依托规模优势,农资采购成本降低8%,农产品销售价格提高3%,仓储损耗率降低2%,挽回损失近15万元;新增14个就业岗位,月均工资2500元,带动周边种植户户均增收1200元。(通讯员 侯文建 宋歌)

初审编辑:郭超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