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秦雅琨 通讯员 王晓倩 德州报道
10月1日,原夏津机械厂首台拖拉机捐赠仪式在山东农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举行。现场,当年主持这台拖拉机研发的总工程师白文信,将象征这台拖拉机所有权的钥匙亲手交到企业董事长手中。这把钥匙的交接,串联起一台机械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也让夏津“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据白文信回忆,这台拖拉机的诞生,是夏津机械制造行业的“从零突破”。上世纪60年代末,他耗时3年手绘完成大部分设计图纸,反复打磨每一个零件的参数与结构。图纸定稿后,团队仅用不到2个月就完成制造,让夏津拥有了全国第一台自主生产的后置式发动机拖拉机。1970年,这台拖拉机更作为地方工业成果代表,参加了夏津县国庆游行,成为一代人的工业记忆。
时光流转中,这台拖拉机逐渐退出生产一线,一度面临废弃。白文信始终放不下这份“心血”,主动将其收藏,数十年来精心保养核心部件,哪怕机身漆面脱落、部分零件老化,也从未让它因闲置而彻底损坏。今年,为让这台承载历史意义的设备“重焕生机”, 白文信家人联系到县工信局,经协调后由县财金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启动专项维修——维修团队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逐一修复磨损部件,最终让拖拉机恢复了完整外观与展示功能,也让那段攻坚克难的岁月得以“具象化”呈现。
“它不是普通的旧机器,是当年我们‘啃硬骨头’的见证。”捐赠现场,白文信的话语道出了这台机械的特殊价值。从3年绘图的“慢打磨”,到2个月制造的“快突破”,再到数十年收藏的“细守护”,这台拖拉机的每一段经历,都映射着不同时代夏津人对“工匠精神”的践行。而这份精神,早已融入夏津现代制造业的血脉:如今的夏津,已从“一台拖拉机的突破”成长为农业机械研发制造的集聚地,当地企业不仅延续了“手绘图纸般”的严谨,更引入数字化设计系统、智能生产线,让拖拉机从“后置发动机创新”迈向“智能导航、精准作业”的新赛道。
接收这台老拖拉机后,山东农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军明确了它的“新使命”:在厂区设立专属展示区,让员工与客户直观感受老一辈机械人的研发历程。同时,企业技术团队将深入研究拖拉机的原始工艺,把当年“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当下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推动产品从“自主制造”向“高端智造”升级。
“此次捐赠,不仅是一台老拖拉机的‘归队’,更是夏津工业精神的‘接力’”。夏津县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秀敏表示,从1970年国庆游行的荣光,到如今成为企业精神教育的载体,这台机械跨越半个多世纪,始终传递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内核,也为夏津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源自历史的精神种子。
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