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翟岩
责任编辑:赫洋
大众网记者 秦雅琨 通讯员 李勇 德州报道
9月23日,山东省首届大禹文化节在山东禹城启动,活动与2023年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同步举办,丰收时节,具丘山下,农博园前,禹城人民循着大禹曾经走过的这片土地,用30年撤县设市以来取得的丰硕发展成果,礼赞治水英雄、人文先祖大禹。当天,由中国先秦史学会、禹城市政府主办的大禹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讲堂开讲,国内知名大禹文化研究专家齐聚禹城,探求大禹治水与禹城的历史渊源,丰富大禹文化时代内涵,让“创新、实干、为民、奉献”的新时代大禹精神激扬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文化节期间,禹城还将举办大禹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大禹文化书画展,大禹治水传说非遗大讲堂等系列主题活动。
继去年成功举办德州市首届大禹文化节活动后,今年禹城又举办山东省首届大禹文化节活动,大禹到底与禹城有何深厚渊源?
大禹治水功成地。禹城地处鲁西北黄河故道,四千多年前,大禹率众将禹城以大禹之名命名,在全国只有两个以“禹”字命名的城市,一个是河南禹州,相传为大禹建都地,另一个就是山东禹城,则是大禹治水导河入海、大功告成之地。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取城南“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为禹城。禹城境内至今遗存着徒骇河、禹王堤、禹息故城、禹王亭、具丘山等“一河一堤一城一亭一山”大禹治水遗址遗迹,其中具丘山遗址被山东省博物馆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全国首届大禹文化学术研究会在禹城市召开,来自18个地区的6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一致得出结论:地处古黄河和济水下游的禹城地区是大禹治水往来奔波的常驻之地,禹城一带是大禹治水“导河入海”,大功告成之地。
农耕文明发祥地。4300多年前,大禹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疏堵结合,历时十三年,以此导河入海、定鼎九州,消除水患,为农耕文明创造了良好条件,开启华夏农耕文明,开创了我国的农耕文化先河。大禹治水的过程打破了部落间的界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生产经验和生活方式的推广,治理洪水的实践经验被用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沟洫开始大面积出现,农业工具得到改良和进步,耜耕得到大力推广。人民在农业文明中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农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黄淮海精神策源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水的治理在这方土地一直延续。1966年,原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部署,率领百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来禹城建立实验站,开展旱涝碱综合治理,与禹城人民一起战黄沙、斗盐碱地,攻克盐碱地综合整治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沙漠变绿洲、科学夺丰收”的黄淮海平原重大治理成果。经过50多年的改造,原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吨粮高产的沃土良田,禹城经验在全国复制,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倾力发展“三糖一药”等特色产业,获中国功能糖城、中国食品馅料城、中国营养健康产业城等称号。近年来,禹城打造“大豆、玉米、小麦、奶业”四条标志性产业链,功能糖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75%,豆沙馅料出口额占全国40%以上;禹城现有耕地80万亩,每年可加工小麦200万亩、大豆300万亩、玉米500万亩,叫响了大禹神品、出于息壤,打造了“禹种不同”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该市先后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被授予“中国大豆之乡”。
大禹文化研究新高地。2022年9月,成功举办德州市首届大禹文化节和大禹文化与时代精神讲堂。今年9月,在四川北川举行的海峡两岸大禹家风家训专题研讨会上,四川绵阳、安徽蚌埠、山东德州、浙江绍兴四地,作为大禹出生、会盟、治水功成、归葬之地,共同发起大禹文化传承发展联盟倡议,大禹治水功成禹城已成为学界共识。创新文化推广新载体,成立中国先秦史学会禹城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大禹文化研究专家委员会,推出刊物《大禹》;编辑创作大禹治水简明教材,推动大禹文化进校园。
产业发展新引擎。禹城将保护传承弘扬大禹文化,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头戏,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成立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发挥禹王亭博物馆载体平台作用,组织开展研学活动,力促“产学研游”环环相扣,文旅产业深入融合。禹城将传承打造文化传承新地标,中华农耕文化博览园即将完全竣工,全季农耕科普乐园全面开工建设,禹王亭博物馆实施提升改造,“一河、一堤、一城、一亭、一山”的大禹文化、龙山文化标识已初步成型。围绕“一横八纵三环联动、五湖多源四水共享”总体规划思路,实施现代水网工程,推进“两河牵手”引黄干渠生态廊道等堤防路网改造提升,形成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水和谐的“水韵禹城”生态底色。擦亮了文化融合新品牌,开展具丘山下的马拉松赛、禹王亭2023年青岛啤酒节等惠民文化活动,叫响城市名牌。
初审编辑:翟岩
责任编辑: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