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
2025年沿黄四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赛项在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打响,来自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四市超过200名师生,同台竞技。这场持续7小时的“马拉松”,将模拟一家网店从运营到售后的全流程。
“这不像是在考试,它更真实。”走出赛场时,一位学生感慨道,额头上还渗着细密的汗珠,“你不仅要懂美工、懂文案,更要懂市场、懂人心。”
这种高度模拟真实的设计,使“赛场”与“职场”的边界正在消融,这正是当前大赛改革的缩影。“以前比赛更注重技能展示,而现在更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位领队在现场观察时谈到,“现在比赛的评分标准直接对标行业一线。比如,在直播环节,不仅看转化率,还要看主播的话术是否合规、是否有引导理性消费的意识。这背后,是职业教育从‘会操作’到‘懂规则’‘有素养’的转变。”
师生同场竞技,是本次大赛的一大特色。在教师组赛场,压力同样无处不在。来自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的赵建辉老师主要攻克“直播”模块。他需要在一个小时内,撰写一份详尽的直播脚本,设计互动方案,并实施直播。
“以前指导学生,更多的是技巧和方法。但自己来比一比,才知道‘锅是铁打的’。”赵老师苦笑,“企业对直播的转化率有硬性要求,我们的方案必须能落地。这不只是技能的比拼,更是岗位认知以及产业理解力的较量。”他坦言,这些领悟会直接传递到课堂,“回去要开复盘会,把这次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吸收,融入日常教学。”
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信息技术系电商教研组组长王龙谈到这次比赛意义:“通过承办大赛,去‘倒逼’教学改革,让课堂与技术前沿及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就是要将产业最前沿的需求,直接‘翻译’给教学一线。”
然而,赛场上的竞技只是职业教育转型的一个切面。走出赛场,转身回望校园与地方发展的联结,看到的是一场关乎县域职业院校生存与价值的更深层次转型。
“今天赛场上的这些孩子,明天可能就是带动本地企业线上发展的骨干力量。”王龙表示学校的方向非常明确:“我们培养的学生,首要任务不是去‘北上广深’,而是要能服务于禹城及周边区域的产业。”
禹城所在的德州地区,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通过数字渠道,走向全国,是同周边地区共同面临的课题。电子商务作为串联一二三产业的“毛细血管”,作用至关重要。这场比赛,也是在为这个问题储备和筛选答案。
曾经一段时间,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着一条鸿沟——学校教学与产业真实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为了弥合这条鸿沟,禹城市职教中心做了大量努力: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聘请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请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我们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王龙介绍,“企业给我们提需求,我们根据岗位具体的能力要求为学生定制课程,不断优化‘岗课赛证’深度融合。大赛的很多案例,都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场景。”
这种“校地共生”的模式,正是县域职业院校积极探索转型的结果,也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它将学校从一个单纯的教育机构,转变成为一个区域的人才锚点和创新动力。“我们会证明,县域职教完全可以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王龙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从赛场到课堂,从课堂到地方,县域职业教育的转型之路,正悄然改变着对人才的培养。这条路,既关乎技能,更关乎未来。(通讯员 高逸飞)
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