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
在禹城市梁家镇梁桥村,村民老梁这些天格外忙碌。他不再是单纯的庄稼汉,多了一个新身份——村里道路硬化项目的建设者。“一天能挣一百多块,关键是,这路是咱自己亲手修的,以后走着心里都特别踏实!”老梁朴实的笑容里,满是参与感和获得感。这份“挣钱”又“建功”的踏实感,正来源于梁家镇2025年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以工代赈项目。
与普通工程不同,这个总投资75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00万元)的项目,有一个明确的硬指标:计划发放劳务报酬320万元,占中央资金的53.33%。“这意味着,国家投入的资金,超过一半直接转化为群众的工资性收入。”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创造岗位,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村民手中。”
为确保公平公正,梁家镇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流程:村级发布用工需求,让信息透明。理事会登记把关,确保用工规范。签订协议、上工考勤,管理有据可依。工资台账公示,发放阳光透明。截至目前,全镇已建立1828人的用工信息库,预计将组织超过350名本地群众参与建设。项目还重点向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及脱贫群众等群体倾斜。
项目带来的,远不止一条条平坦的硬化路和一份份劳务收入。它探索的是一条“农村基建+劳务报酬+技能培训+公益岗位”的综合赈济新模式。通过参与工程建设,群众提升了技能,增强了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基层组织的动员力、治理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显著增强。目前,毛子张村作为示范点已率先完成两条村内道路硬化,总长691米,为全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梁庄村、辛庄村、东吕村等村正加紧施工,项目整体推进顺利。
一条路,改善的是生活;一个项目,激活的是乡村。梁家镇以工代赈的实践生动证明:当群众成为家乡建设的“主角”,乡村振兴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通讯员 盖婷婷)
初审编辑:秦雅琨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