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要“鱼渔”兼授

2016-03-22 11:40:52 来源:德州日报 作者:

  近日,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文化扶贫是整个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最终要使贫困地区在‘十三五’末实现文化小康”。

  全面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应实现文化内涵的丰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尤其不能让一个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掉队。而现实中,一些物质贫困的地区,精神文化的贫困也尤其突出。要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文化扶贫使贫困地区实现文化小康,既要坚持“授人以鱼”,把精彩的文艺演出、先进的文化设施送到贫困地区,也要坚持 “授人以渔”,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培养文化人才,引导乡村、贫困群众成为文化的创造主体。

  在以往的文化扶贫中,多数地方都采用“授人以鱼”的方式。毋庸置疑,这种方式可以让群众以直接的方式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但不足之处就是效果持续性较弱,有时还会出现所送的文化“水土不服”现象。比如多数农村群众喜爱 “下里巴人”,而相关部门送的却是 “阳春白雪”,这样的文化,接不了地气就很难聚起人气,不受群众喜欢就难与本土文化相融,更发挥不了激发本地文化活力的效果。因此,必须对文化扶贫进行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内容和形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授人以渔”式的文化扶贫,应建立在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与发扬基础上。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让乡村文化具有其独有的特性,虽然在扶贫过程中,主要实施者多来自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超越地域文化传统,用城市文化替代固有的乡村文化,而是要优先保护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让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淬炼和锻造出乡村新文化,让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富起来”。

  “授人以渔”式的文化扶贫,还要培养更多乡村文化人才,多出乡村文化精品。缺乏人才,文化扶贫的效果难以长远。当前的文化扶贫工作,多由来自城市的扶贫者在做,这些人对乡村文化缺少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一些文化创作也难以深入群众内心。因此,培养一支本土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才是确保文化扶贫效果持久的根本之策。这需要加大贫困地区文化培训力度,选拔一些文化骨干进行重点培养。也可以通过组织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扶贫,带动当地文化队伍建设。并通过城乡携手的方式,创造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满足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文化扶贫 “鱼渔”兼授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各尽其责,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无论是文化志愿者还是文化企业,都应该各尽所长,为文化扶贫目标的达成、脱贫攻坚的胜利贡献一份力量。(胥爱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