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树荫下等绿灯的行人
“全副武装”的行人
大众网德州7月30日讯(见习记者 吴艳芳 通讯员 郭吉显)7月23日,全国进入二伏天,高温一波波来袭。尽管连日来的降雨缓解了酷暑天气带来的躁热感,但每当天气晴朗时,炙热的阳光、闷热的高温还是让不少市民连连哀叹。
高温天气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防晒衫、遮阳帽也无法阻挡烈日的侵袭,不少市民被晒得身上又疼又痒,皮肤上起了红色的疙瘩。除了皮肤不适,不少市民常会感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身体虚弱,有慢性病的人甚至常会感到睡眠困难,有些市民在这一时期日渐消瘦。
家住经济开发区的吴女士最近常常感到食欲不振,“吃不下东西,下班回家只想躺在床上吹空调,不愿动弹。”吴女士告诉记者。和吴女士一样,家住金光小区的黄女士也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还头昏脑涨的,有时候胸闷、浑身没劲。”家住德州陵县的王先生因为旅游晒了一天中暑感冒了,记者看到王先生喷嚏连连,嗓子也因为感冒变哑,“恶心想吐,还头晕,从药店拿了药,现在吃着。”王先生表示中暑后不好受。
炎热的天气,凉席、风扇成了商贸城不少商家的抢手货,“凉席卖地特别快,不停在进货,遮阳伞、风扇啊,卖地都很好。”商贸城一家百货商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为了避暑,不少家庭购置空调、风扇等电器,缓解了酷暑高温。但不少市民由于整夜开空调、风扇消暑,头疼、感冒等症状接连出现。家住开发区刁李贵小区的白女士前天午睡时吹了一中午风扇,醒来时头昏脑涨、浑身无力,休息了两天才痊愈。
记者来到德州市人民医院,调查因为高温而来医院治疗的病人,急诊科的谭秀岭副主任向记者介绍了一位病人,“一个女孩中暑了,七、八天吃不下饭。”谭主任给这位病人开了单子,让她去输液治疗。“类似的病人不少,有脱水、没精神的,也有发烧到38度的。”谭主任说。“我值班的时候,医院里每天晚上平均有两到三个中暑并发症的病人。”
据了解,传统中医将人们夏季出现的头晕脑胀、心烦口干、胸闷心悸、自感发热或低热等现象称为疰夏,意指人体不能适应夏季炎热潮湿的天气特点而出现某些不良反应。据人民医院谭秀岭副主任介绍,由于今年夏天温度高、湿度大,人体汗液不便排出,很多市民出现中暑症状,其中,头晕、胸闷等症状属于先兆中暑,而发烧、感冒等是中度中暑,这两种中暑症状都可以采取降温和输液的方式,无需住院治疗。然而,热痉挛、热衰竭、热辐射已经是重度中暑,全国每年都会有因为重度中暑死亡的案例,谭主任提醒市民“一定要做好夏季防护措施”。
尽管市民的防护意识日渐提高,韩主任也提醒市民多多了解卫生保健、防护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老人、孩子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患者更要防护夏季中暑,一旦中暑,要及时到树荫、通风处降温,家人可以用淡盐水和凉水为其擦拭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市民要多饮水,多喝淡盐水和绿茶等降温;多食用瓜果蔬菜,如西瓜、苦瓜等;外出穿浅色衣服,出门做好防护措施;睡眠要充足,进行适当、科学的体育锻炼,家中常备防暑药物。
相关链接:
中医专家的夏季防暑小常识
一、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四、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五、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六、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七、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九、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十一、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如何缓解夏季烦躁情绪
1.心理暗示法:回想经历过的美好情景和自豪的事。
2.目标转移法:听音乐、写日记、读美文,再去工作。
3.思想交流法:找知心朋友交流。
4.运动释放法:跑几圈,打场球,或对着远方吼几声,让自己全身放松。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