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最新新闻

医疗APP备受追捧 鱼龙混杂暗藏健康隐患

2013-07-26 14:06: 作者: 来源:大众网
伴随着移动浪潮的来临,国内移动医疗APP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近日,国内多家医院实现了医疗APP应用的上线,无不受到用户的青睐。据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健康类APP目前已有2000多款。

        伴随着移动浪潮的来临,国内移动医疗APP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近日,国内多家医院实现了医疗APP应用的上线,无不受到用户的青睐。据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健康类APP目前已有2000多款。
        当下,一方面,国内移动医疗领域的涉入者涌入迅速,市场活跃;另一方面,移动医疗自身存在高误诊风险的缺陷。未来移动医疗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国内相关部门对移动医疗的妥善监管。
        移动医疗热浪来袭
        近日,广州华侨医院“就医助理APP”上线,这是集门诊全流程服务及移动金融支付功能的智慧型医疗APP应用。该应用具有分诊咨询、预约挂号、排队叫号、检验结果、缴费、等功能,将看病所需的一体化流程全部纳入。使用医疗APP的患者只需看手机上APP的提醒或动动手指查阅,便可知道就诊时间、检验结果等,无需再和以往一样,在医院大排长龙漫长地等待医护人员的叫唤,受到了不少患者的青睐。除了华侨医院外,近期广州市还将有十家三甲医院开通此服务。
    无独有偶,上海长宁区也在全市率先开发了“指尖上的家庭医生”,与家庭医生签约的用户,可参照自身的患病或不适部位,点击APP上的人体模型,享受远程就诊和远程读取检查报告、与医生对话、预约诊疗等便利。相关数据显示,该APP软件试运行不到两个月,已有400余名签约用户。
        在应用市场,医疗APP数目繁多。有数据显示,目前在苹果APP商店,医疗保健类APP已经超过了1.3万个。美国IT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到2016年,全球医疗APP的下载量将超过10亿次。移动医疗的发展显然已成大势所趋。
        移动医疗最初由国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
        据悉,目前中国医疗健康类APP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类似于“就医助理APP”专门为看病就医而服务;其二,由企业推出的针对普通大众的医疗APP,为大众提供医生进行线上就诊和医疗咨询服务;其三,是专门为医学专业型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和眼科或牙科等细分领域等类别产品。
        移动医疗为何备受追捧?

        对于投资者而言,市场前景的广阔是取得收益的关键,而移动医疗市场恰恰很好地满足了这一刚性需求。
        据2012年底发布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显示,中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全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特点使得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移动医疗应用的普及则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因此从去年开始,移动医疗迅速受到众多应用开发者的青睐。
        此外,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称,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达到18.6亿元,预计5年后,将达到125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商业前景,精明的投资者们怎又如何做到无动于衷呢?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良好的服务加上实惠便利的医疗APP也让众多消费者也无法抗拒。当下看病难、看病贵让大多数的人“谈医色变”,而移动医疗的出现,很好的缓解了“一点小病就要去医院”的尴尬。

        以“指尖上的家庭医生”为例,签约的用户,可参照自身的患病或不适部位,点击APP上的人体模型,享受远程就诊和远程读取检查报告、与医生对话、预约诊疗等服务。这样简单又快捷的移动医疗对于患者来说,既可节省物质成本,又可赚取时间上的便利。
        使用医疗APP还可为日常生活的保健提供参考和服务。如以女性生理期管理为主的APP产品“大姨吗”为例,使用者在软件上输入经期日期,“大姨吗”则会自动提醒女性下次生理期及相关信息,并且软件上集中了大量的生理期美容保健信息及日常养生信息,用户可随时随地进行查阅,这种类型的服务是医院和药店无法提供的,对用户自然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诱惑。而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这块未经开发的市场肥肉同样具有相当的魅力。
        监管缺失或埋藏隐患
        据悉,目前国内从事医疗APP开发的企业已超500家,从业人员上万。而现阶段国内大多数健康应用的产品质量较差,国内相关部门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又缺乏未雨绸缪的心态,移动医疗的未来不得不令人担忧,相关配套的监管机制亟待引入。
        对于移动医疗而言,远程诊疗在给患者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伴随着最突出的问题—高风险的误诊。患者只通过移动医疗软件向医生传送自身患病或者身体不适等信息,既无通过专业的医疗设备检查,也无医生的当面诊断。这样一来,出现误诊情况的可能性就极大。
        更让人纠结的是,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往往因为医疗APP诊断而出现证据缺失不全的状况,致使纠纷难以解决,让人愁上加愁。同时,据一些与医疗APP合作的医生反映,线上就诊或提供咨询服务,对于用户而言确实相当便利。相反,对于医生而言,这样的“点对点”式服务,却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尤其是长时间众多用户在同一时间在线上“就医”时,恐怕精力难以分配。
        然而,目前国内的监管政策仍是未知数,但随着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因诊断病情出现失误的困境不容乐观。
        医学事关人的生命健康,本应最具严谨态度。然而,目前国内作为移动远程诊疗APP软件在完善信息保密、严格监测系统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加上,由于监管缺失市面上未出台相应门槛规定,相关部门对医疗APP的审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导致目前医疗APP市场上鱼龙混杂,出现了很多滥竽充数的情况,导致消费者容易被一些不实信息误导,从而对医疗APP失去信任。长此以往,或将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移动医疗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已势在必行,在国内也已掀起热浪。在此背景下,国内相关部门对移动医疗 APP 的监管更应未雨绸缪,预防未来可能存在的市场混乱和医疗保健风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hanjing)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问政德州

网友爆料

记者调查

重磅专题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