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但咨询的多签约的少,许多用人单位发现一工难求
大众网德州讯(记者 马宝涛)连日来,从德州市区,到周边县城,“人才大集”持续不断,但每一处都人头攒动,火爆异常。即便如此,仍有大批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人”,虽然使出了各种方法吸引人才,依旧出现了“月薪万元聘技工”“3000元招不到洗车工”的情况。那么,面对今春德州这场形势严峻的“用工荒”,人们不禁要问,处处缺工,人都哪儿去了呢?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试图揭开“用工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企业喊“渴”
每周二、四、六,是位于三八路的德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大集”。2月17日,星期一,虽然并非“赶集”的日子,但记者在现场看到,路边依旧挤得水泄不通,一大早就有几十家企业来到这里摆摊设点,招兵买马。“试用期都给到了2200元,”在现场,平原县嘉施利化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无奈地说:“人真是不好招,我们还缺少一批30岁以上,不超过50岁的普工,待遇比去年增加了200元,有意向的还是不多。”
“缺人手”的企业比比皆是。
王洪建大学毕业后,与亲戚合伙办了一家副食加工厂,三年时间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站稳了脚跟。不过最近,她正在盘算着“下乡”——老厂不再扩大规模,用闲置资金在武城另起炉灶。“毕竟咱这一行没多少技术含量,到乡镇上去干,工人好招。”谈起动因,这位在业内已小有名气的老板直言不讳,“请工人进城工资低了没人干。”
说到底,还是“招工难”逼迫王洪建思变。最近几年,这也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最大感受。
2月12日,在董子文化街人力资源市场,由于长时间无人问津,举累了写有“招电焊工”字样的纸板,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干脆将其放在地上,盘腿晒起了太阳。在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传单上,开出的待遇是月薪三千元,对于聘用员工的要求,甚至只有通俗的四个字:手脚利索。
不只在市区,记者走访多个县(市)的用工市场看到,就连普工都成了抢手货。为了帮助企业招工,近日宁津县人力资源市场门前的路边,被人社部门挂出了“免费招聘员工,免费技能培训,免费介绍工作”的条幅。“用工荒”蔓延,相关部门连年开展“春风行动”,以扫除或冲淡这种阴霾。2014年的“春风”甚至来得更早,启动于春节之前的腊月廿二。“正月初七去上班,刚跟一家企业签订了协议。”今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上,家住平原县桃园街道宋庄村的宋传星已经身有所属。
事实证明,政府部门的作为收效不小,但不可否认的是,“招不到人”仍令诸多企业头痛不已。而“招不到人”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去年要求不超过45岁,现在50岁的也要,只要身板好就行。”在运河开发区,一家物流企业的人事主管告诉记者,“人手够的话,我们多走两成货。”
员工挑老板
“跟单位打招呼了,肯定得走。”近日,明诺公司办公室内勤艾晓然发现,自己的工作“上升空间有限”,虽然对现在的待遇还算满意,但她依旧打算跳槽,2月17日,利用休班的半天时间,专程到人力资源市场“看看”。
与小艾结伴前来求职的,还有她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已在银座商城德州中心店辞职,面对人力资源市场上拥挤的人群、繁杂的工作,她一直在心里提醒自己:一定要找个能学技术的活儿。“现在的年轻人很‘挑拣’。”德州合兴境外就业服务公司工作人员时金玉称,“早已不是老板挑员工的年代了,变成员工挑老板了。”
在从事过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时金玉看来,怕吃苦、嫌挣钱少、没长劲,是许多年轻人的共性,渴望工作之余有足够的自由,以及拥有一份有前景的工作,是一种普遍的求职标准。
这里的“前景”,包括成长为班组长、骨干的心理预期,更包括“靠手艺吃饭”的期望。
德州市人社局城镇职工训练中心科长张明霞认为:“学个技术,虽然短期来看耽误了一点时间,但从长远来看肯定‘合算’,现在人们都认识到这一点了。”也正是因此,前往张明霞那里咨询和报名免费培训的越来越多,四五十岁的也不在少数,在保健按摩培训班教室,从德州造纸厂下岗的武丽云告诉记者,她已经49岁,干了八年保洁员,打算等女儿毕业后,开一家保健按摩店。
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已经被求职者普遍接受。来自市就业办公室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我市返乡农民工选择在本地就业和创业的比往年有所增加,春节前返乡的25万名农民工中,约有6万人选择“留乡”,比去年同期增加20%。
基于此,相关部门开始出招引导农民工在家门口创业和就业。比如,宁津县出台政策,规定“返乡人员创业享受与外地客商一样的待遇”,宁津县就业办公室主任张来军告诉记者,这进一步调动了返乡人员的创业热情,去年实施这项政策以来,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创办经济实体100多个。
在“家门口”就业和创业的不断增多,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变得日益“挑拣”,“员工挑老板”便不再难以理解。
必然现象
持续开工不足,让王洪建考虑将工厂“下乡”,以吸引农村劳动者就近就业。事实上,许多低端产业都是这么转移的。与此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助推了留乡创业和就业人数的攀升。
不可否认的是,在绝对数量上,新生代农民工正日益减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第一代民工潮开始,第一代农民工现在的年龄普遍达到五六十岁,而第二代农民工恰恰出生在我国低生育率时期。于是,当下的现实,可用“第一代农民工变老,第二代农民工变少”来描述。以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基础,“用工荒”的发生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的经济和人口现象。
不过,虽然求职者很“挑拣”,虽然农民工数量逐年“萎缩”,但也并非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招不到人。“想进也进不来,哪个岗位都满员了。”记者在美华工业有限公司采访时,这家企业的办公室主任吕玉雷告诉记者,“我们单位不仅不缺工,其中有36名老员工,从1999年建厂至今,一个都没有流失。”
在吕玉雷看来,老板的魅力,以及良好的企业用工环境都起到了拴心留人的作用。
记者在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了解到,来自安徽等地的外地员工甚至找企业领导“说情”,介绍熟人入职。他们为员工打造上升通道,提高员工素质,以及“每一个员工都是亲人”的办企理念,无疑具有可圈可点之处。“处在事业初期的年轻人脑子活,流动性大,这是正常的,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森林木业公司董事长赵臣国称,员工需要时间学习和生活,如果企业无法提供这种空间和环境,他们势必会感到失望,频繁跳槽也就在所难免,“这应该引起用人单位和全社会的思考”。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