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期:最热闹的是桥口街和喧哗角 2015年06月11日
-
第29期:运河流得繁荣来
德州,“枕卫河为城”,“控王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是一座因粮仓而建的军事重镇,漕粮转运,军粮囤积不仅带动了粮食贸易的繁荣,而且对德州政... [详细]
-
第28期:新婚胜如小登科
结婚,旧有“小登科”之称,是人生大事。必须“六礼”齐全,否则婚姻会被认为是有瑕疵的。“六礼”即六个步骤:问名、纳吉、纳彩、纳徵、请期、迎亲... [详细]
-
第27期:四合院
明清两代,德州籍士大夫在京为宦者众多,衣锦还乡后,盖府邸,修宅院,均采取京都四合院式样,当地的豪绅及殷实之家,也纷纷效仿,并逐渐普及民间,... [详细]
-
第26期:人民公园
德州市花园是人民公园的前身。1955年冬,全国实行公私合营时,原豆腐巷街陈玉亭家的私人花园入公,由市政府建设科筹建德州市花园,地址光明街草场(... [详细]
-
第25期:一脉相承的群艺文化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发展。1915年,贡生金朝臣、劝学员李成训、董瑶琳在南门瓮城三义庙内设立了通俗图书馆,管理人为郑姓的衙役,仅... [详细]
-
第24期:买来棉布巧成衣
“男添庄重女增俏,夏透风凉冬御寒”。旧时德州的成衣店和布店是一体的,除了卖布,主要代客制作婚嫁衣服、寿辰礼品、丧祭服饰、僧道法衣等。成衣店... [详细]
-
第23期:历史上的德州名酒
受运河的滋润,德州酒业在明末悄然兴起,很快就在酒界中占有了重要位置.在此期间,罗酒、露酒、卢酒都曾通过运河而传觞天下,博得酒林同行的强烈关注... [详细]
-
第22期:假山和新湖
新湖和假山是德州老百姓的俗称,正式的名字叫明月湖和叠翠山,是明月湖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1958年,德州市里邀请天津南开大学师生对城市建设进行整... [详细]
-
第21期:很重要的花行
棉花买卖,俗称花行。清代的德州商业,花行是第一大宗,《德州志》把棉花列为德州“货之属”的第一项。蔡绍江著《漕运河道图》也记载着棉花是清代德... [详细]
-
第20期:古代皇帝与德州之缘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德州由一个偏僻小城一跃而成为政治中心的辐射地域。凡东南漕粟,商贾宾旅以及皇帝南巡、外夷朝贡皆途经此地。尤其是康... [详细]
-
第19期:舶来的民风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跨越燕赵、齐鲁、荆楚、吴越等地域,长期的物质、文化交流,特别是明清时期,一度影... [详细]
-
第18期:应水而兴的信仰
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享受着运河舟楫、水产等种种恩惠,也承受着运河暴虐、泛滥的种种苦难。在他们的心目中,河水的柔顺与暴虐均由河神操纵控制。... [详细]
-
第17期:一位西方人眼中的德州农民特性
明恩溥,1845年7月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是个牧师的儿子。1872年来华,在天津做传教士,后来不久即到山东,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一座运河边的村庄里--... [详细]
-
第16期:电台
德州电台的起步很早,可上朔到1937年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宣传队收音站。那时候条件极为艰苦,只有一部三管干电池直流收音机,临时架起5米多高的天线... [详细]
-
第15期:德州电视台开播
1967年,齐河县广播站购买了一台上海产九英寸黑白电视机,这是德州最早的一台电视机,1969年,山东电视台开始对全省播出,为德州电视事业的发展创造... [详细]
-
第14期:德州的报纸沿革
德州的第一张地方性报纸是《北鲁日报》,由德县师范讲习所所长李玉双和教导主任宋达民于1933年创办。社址在南门里道西,也就是目前的蓝天百脑汇附近... [详细]
-
第13期:货运舳舻密如鳞甲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上游有漳河、卫河,两河行至馆陶县相汇后称卫运河,自四... [详细]
-
第12期:四大名仓之一
运河四大漕运粮仓分别是: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临清的临清仓。 大运河的开通,使德州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控燕云而引徐... [详细]
-
第11期:因水而美的城市
黄河与运河的交互作用,使得德州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具有独特的北方水乡特色,成就了水上明珠之名。 解放初期,德州有大大小小的池塘七十多处。... [详细]
-
第10期:九河
尚书.禹贡》中记载,当时黄河流至下游后“播为九河”。《尔雅.释水》中指出“九河名太史、复釜、马颊、胡苏、徒骇、简、洁、钩盘、鬲津(今漳卫新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