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桂起,男,汉族,1957年6月生,河北南皮人。现任德州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共产党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载体,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挖掘和保护地域文化,在德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即日起,大众网推出地域文化专题《历史镜头中的德州》,以连载形式,刊发王德胜的作品。在专题上线之际,大众网记者专访了学者、德州学院副院长季桂起。

记者:首先请季院长简要介绍一下德州历史及地域文化概况。

季桂起:德州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居住,迄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2000多年前,德州作为重要军事、行政重镇,开始有城市建设的历史;隋代大运河开通后,德州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水陆码头与商业城市;唐、宋、明、清时期既为交通、军事要冲,又是著名商埠。可以说,德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记者:那么,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德州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季桂起:中华民族正迎来一个新的强大昌盛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幸福德州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尤其需要文化的有力支撑。由长长期疏于挖掘、研究和开发,德州许多地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没能很好地继承发扬。这样的现实既不符合德州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要求,也影响了德州打造文化城市、创新城市品牌。德州地域文化的研究近几年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化特性,世家名人,运河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交通文化。

记者: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够好?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挖掘德州地域文化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季桂起:发掘、保护、传承地域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之所以原先做的不好,存在多方面原因,主要还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研究的力度和规模不够大。这使得许多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大的方面,比如德州的道观曾达70多座,书院七八十座,现在几近绝迹;小的方面..

【更多】

未标题-2.jpg

第30期:最热闹的是桥口街和喧哗角

明洪武元年,明政府取消佃户对地主的人身隶属关系,取消匠籍,奖励垦荒,发展粮食生产,德州经济迅速复苏。明定都北京后,德州以其便捷水陆交通区位,被誉为九达天衢。 经济与交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至明永乐九年,德州已是“四方百货倍于往时”,明政府重新规划了城市布局,设立了军市、民市、米市、马市、柴市等商业市场,逐步奠定了德州“漕运所经商贾往来帆樯云集”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地位。津浦铁路、德石铁路的开通,为德州工商业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清末民初,德州的商业区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桥口街。位于运河西岸上,由三段组成,西头叫“桥口”;东边称“牌坊”,坐落着九达天衢牌坊;中间是“西关”。桥口街有浮桥,平时走行人,等来往船只积攒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拆开浮桥过船。民国成立后,德州的潮关从北厂迁过来,官粮漕运,过往船只验货、交税都在这里进行。当时,德县县政府下设盐务局,局内设缉私队,售盐则由鼎裕盐业公司承包,该公司食盐由天津运来,盐场就设在桥口街。水馆驿、金亭馆驿、数帆亭、董子读书台、银瓦寺 【更多】

拷贝.jpg

 

 

 

 

 

 

 

 

 

第30期:最热闹的是桥口街和喧哗角 2015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