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今日聚焦

“三北”造林记

2013-09-26 06:32: 作者:李从军、刘思扬、李柯勇、白瑞雪、韩冰 来源:新华网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漫画:造林英雄 新华社记者 崔莹 作

      新华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李柯勇、白瑞雪、韩冰)为了生存,为了明天,一群蓑羽鹤振翅高飞,逆势而上,冲击地球之巅。它们亢奋的叫喊声,在喜马拉雅山群峰之间激荡回旋。

      每年春天,这种候鸟都要从印度次大陆返回中国北方的繁衍地。

      气流、天敌、折羽而亡,都无法阻断攀升前行的向往。它们挑战艰险,穿越极限,飞越珠穆朗玛峰,飞越九曲黄河,飞越万里长城,重返生命的起点。

      在这里,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如同这些悲壮的蓑羽鹤,为了生存,为了明天,艰难向上,奋力前行。漫漫35年征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忧患、奋斗与梦想。

      英雄史诗

      这是新华社记者、新华社“地球绿飘带”大型集成报道采访组组长李从军采访石光银。

      满斟烈酒的七只土瓷大碗,高举在七双粗糙大手中,七张古铜色的脸凝如泥塑。

      黄沙扑面,白日惨淡。

      “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壮汉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

      酒碗相撞,一饮而尽。

      空碗摔在脚下,碎片八瓣。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外号“石灰锤”的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七勇士大战毛乌素沙地,就此开创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三北,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史前遗址、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

      然而,放眼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版图,横贯北方万里疆土的,是漫漫黄沙、沟壑纵横、断壁残垣。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张。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决策——在我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南缘及黄土高原建设大型防护林。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亿万三北人的命运。

      当代人类最为悲壮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

      为了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石灰锤”,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

      “七勇士”壮大到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

      结果是铩羽而归。

      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那天,英雄们喝光了方圆20里内的苞谷酒。3斤酒下肚,石光银翻身骑上枣红骡子,到地里撒草籽。刚撒了几把,便醉倒在骡背上。

      那骡子走30多里路回家,脑袋顶开房门,卧下,把石光银轻轻放到地上。

      骡子活了25岁,2004年殁了,石光银把老伙计埋在已然满目青葱的“狼窝沙”,祭上两瓶烧酒,大哭一场……

      漫长的三北工程线上,英雄与大树并肩而立。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一只三条腿的母羊和刚产下的羊羔——内蒙古乌审旗农家女殷玉珍咬牙卖了她的全部财产,换回200多棵树苗……

      为了生存,为了子孙,一代造林人殊死奋战,在三北大地谱写了一部叱咤风云、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位于三北工程线东部的黑龙江拜泉,曾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县。二十多年前,这里的水土流失触目惊心。照这样下去,200年后,拜泉将无地可耕。

      时任县长的王树清像一位将军,排兵布阵,给全县3600平方公里土地划上网格,带领56万大军奋战在绿化战场。一天下午上工,谁也找不到王县长。饲养员发现,他在马槽里睡着了。

      王树清带领大伙儿发展生态农业,将拜泉打造成全国平原地区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远涉重洋前来参观的美国密执安大学校长拥抱他:“这是宏大的工程,你是了不起的领导者。”

      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为三北造林人开辟了广阔的时代空间。

      王树清说,是改革春风,吹绿了拜泉。

      石光银感慨,没有联产承包,就没有我“石灰锤”的今天。

      张生英说,没有体制改革,哈巴湖畔仍是一片荒漠。

      在宁夏哈巴湖林场,张生英坚定地推动改革。实行责任制,打破“大锅饭”,让上千名职工吃饱了肚子,也让昔日沙丘一片湖光山色。

      一个被改革触动利益的人酒后一刀,砍瞎了张生英妻子一只眼睛。

      多年后,砍人者刑满释放,走投无路时万万没有想到,他被接纳回林场。这人再次走进林场场长张生英的家,一进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张生英向他伸出双手……

      英雄之心,比大漠更宽广;

      英雄之泪,如岁月般苍凉。

      石占军,石光银的独子,2008年在运树苗途中车祸遇难。

      那天是植树节。

      石光银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打击。这条铮铮铁汉,走路都得两人扶。

      在石光银治沙展览馆,我们看到石占军的遗照,大个子,一表人才。

      “想他吗?”我们轻声问。

      “想——”

      石光银虽然还笑着,但笑容刹那间凝固了,话语中透着无限凄楚和悲凉。

      当年石占军栽下的树,如今已成广袤林带,郁郁葱葱,随风起伏。

      石占军就葬在这里。

      石光银常到儿子坟前坐一坐,点支烟,说说话。只是此时,人们才发觉,“石灰锤”老了……

      奋斗二十多年,石光银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沙集团,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这是一个改革大潮奔涌的时代,这是一个造林英雄辈出的时代。

      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这些树按株距3米排成单行,可绕地球赤道2300圈。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198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三北工程题下四个大字:绿色长城。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问政德州

网友爆料

记者调查

重磅专题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