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山东

临清清真寺:见证五百年沧桑巨变

2013-12-17 08:54: 作者: 来源:聊城日报
临清清真寺建筑群坐落在城西北部卫运河畔,由老清真寺(已破坏殆尽)、北寺、东寺和女寺四部分组成,这一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久远,被《中国名胜大辞典》称为“江北五大寺”之一。

      临清清真寺建筑群坐落在城西北部卫运河畔,由老清真寺(已破坏殆尽)、北寺、东寺和女寺四部分组成,这一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久远,被《中国名胜大辞典》称为“江北五大寺”之一。
      走进清真北寺,精致的望月楼和富丽堂皇的礼拜大殿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形成鲜明对比。大殿前全用大方石板铺地,开阔洁净,庄严肃穆。大殿抱厦前庭内矗立多通修寺石碑,为北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走进大运河畔的清真古寺
      随着运河的通航,水上运输贸易的往来,回族穆斯林沿京杭大运河流动迁徙,沿河口岸城市越来越多,他们之中大部分为搬运工人、船夫,有的则经商或经营饮食业。因此,作为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的礼拜寺(清朝之前的清真寺大多称为礼拜寺)随之筹建起来。作为大运河重要商埠的临清从元代开始聚居了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商人。这也是临清建造清真寺的开始。
      临清很早就有回族先民定居,全市约有2万回族穆斯林,原有三座清真寺——老清真寺、北寺、东寺。老清真寺是其中最大、最古老的一座。
      传说明初大将常遇春是回民,带兵北上途中经过临清,在此驻扎,建起老清真寺。可惜的是六十年代因运河加宽而拆除了这座宏伟的建筑。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介绍说,当年三座清真寺虽然功能不一样,但是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现在的北寺、东寺均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清真北寺亦称洪家寺,据记载,该寺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488-1506年),后经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和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的三次大规模重修。
    精美壁画弥足珍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寺整个大殿除后殿西墙外,其余两山墙,三联拱墙、拱间壁等墙上均是壁画,弥足珍贵。
      北寺阿訇王春海介绍说,后殿的藻井字天花板是用阿拉伯文组成的几何形精美图案,工整细腻,古朴典雅。大殿内的壁画中没有人物、走兽、鱼虫之类,内容全是桃子、石榴、葡萄、青松、藤萝之类,也有太湖石文样和花木等,这符合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的要求,也符合《古兰经》对天园的描述。壁画在技法上不是写意夸张,而是写实白描,虽运笔公正,可又不是工笔画。
      据专家介绍,这是目前全国75家省级伊斯兰建筑中唯一存在的明代绵纸壁画,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魏辉对记者说:“所谓绵纸壁画,是指清真寺大殿的墙壁用羊毛和熟石灰混合的涂料做‘地仗’,由于这样的涂料富有弹性,且吸水性强,在这样的墙面上作画如同在宣纸上作画一样。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清真寺的壁画如此精美和珍贵了。”
    和谐民族关系的明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临清的回族群众大都集中在城区,走在街上,随时可见挂着清真牌子的饭店。浓厚的商业气氛使得回族群众的思想务实而开放。很多清真寺附近的居民表示,清真寺能历经沧桑,矗立至今,是官方和民间共同努力的结果。每年清真寺举办节日庆典,附近的汉族和回族群众都会到寺里帮忙,大家互相尊重,关系十分融洽。
      据魏辉介绍,由于临清当年富甲一方,繁荣的经济为人们的信仰打下了物质基础,临清当时的宗教活动非常活跃。城区内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建筑100余座。各种宗教之间经常交流,宗教气氛非常开放。他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现在很多在回民聚居区居住的汉族群众已经养成了回族群众的生活习惯。
      与其他寺院的重修一样,历史上清真寺的多次修复并得以保存是政府筹款和民间集资的结果。洪清泉老人对记者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临清落实了民族政策,成立了清真寺管理委员会,聘请了阿訇,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又拨款百万余元,对北寺大殿、望月楼、南北讲堂及东寺的整个寺院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使这一古典建筑群焕然一新。近些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清真寺的修复过程中,很多穆斯林群众和附近的汉族群众纷纷捐款捐物。”

    (初审编辑:王静   责任编辑:张洁)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问政德州

网友爆料

记者调查

重磅专题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