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文章

小心婴儿“冬季中暑”

2011-11-10 17:48: 作者: 来源: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小儿是“纯阳之体”,因此,自古有“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之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要让小儿挨饿受冻,而是提醒人们不能让孩子吃得太饱、穿得过暖,才能安康无恙。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小儿是“纯阳之体”,因此,自古有“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之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要让小儿挨饿受冻,而是提醒人们不能让孩子吃得太饱、穿得过暖,才能安康无恙。

      父母给孩子不要“过度保暖”

      “冬季中暑”是由于家长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热过久而造成的。新生儿或婴儿的散热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的方式,因此,当他被捂得太久或过度保暖的时候,散热受到影响,自身的温度就会迅速升高,尤其是小婴儿又无法挣脱包裹的束缚。宝宝就会通过加速呼吸来排放热量。体温升高造成机体代谢加快,水分消耗增多,消耗的氧气同时增加。这种高热环境的持续,很可能引起体内环境失调、一系列代谢的紊乱,以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损害和衰竭;严重情况下,还会遗留后遗症。特别是出生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大,出汗散热缓慢,这种产热和散热的不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

      严重可能影响智力

      体温高于41.5℃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发生障碍,导致细胞缺氧,如体温达42℃~43℃持续数分钟以上,细胞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尤以脑、肝、心等病变最为突出。由于脑缺氧,脑水肿可引起癫痫、四肢瘫痪、智能低下等严重的后遗症。

      如何识别“冬季中暑”

      具体症状可表现为:宝宝出现面红耳赤、满头大汗、衣被湿透,有脱水表现、口唇干燥、皮肤干燥,并伴有嘴唇青紫、眼窝下陷、呼吸急促、抽搐等;同时,有持续高热症状,体温一般在40℃以上,最高可达42℃以上;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等;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规则,口唇、指甲青紫,精神极差,哭声低弱,反应迟钝,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衰竭、休克。

      孩子“冬季中暑”如何急救

      一旦孩子发病,家长要立即除去捂热的因素。首先,把包裹宝宝的重重衣物或被子解开,让宝宝的身体脱离高温环境;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刚刚从一个高热的环境中出来,不仅浑身是汗,而且毛孔张开,这时也最容易受寒凉空气侵袭而感冒。所以,务必在去除过厚衣被的同时,在温暖的居室把孩子头上和身体上的汗擦干,换上干爽的内衣,避免感冒。如确定宝宝无汗和穿着适度,就把他移至空气新鲜和通风良好的地方,让他喝一些温水,并用一些他喜爱的食品或玩具让他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宝宝“烧”得特别厉害,父母可以采用给孩子洗澡的方式给孩子降温。让孩子洗温水澡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孩子往往很喜欢洗澡,家长也容易操作。但浴室的温度要有保证。如果没有条件洗澡,还可以考虑用温水擦浴的方式为孩子进行物理降温:把几块纱布和毛巾浸泡在34℃~37℃的温水中,微微拧干,把纱布放在宝宝的腋窝下和大腿根部,同时用毛巾轻轻地擦拭宝宝的胳膊、腿和手脚。纱布隔几分钟换一次。每次擦浴一般进行20~30分钟。

      因为孩子多是小婴儿,所以不要因为怕宝宝“烧坏了”而擅自用退烧药。如果宝宝表现的症状比较严重,家长们在家稍做处理后,一定要立即送医院请医生进行及时处理。

      预防“孩子冬季中暑” 多摸摸孩子后颈

      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孩子“冬季中暑”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完全可以提前预防。家长如果实在把握不了孩子需要的温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可以用手常摸摸孩子的后颈部,如果已经出汗了,那就是体温过高。

      另外,预防“冬季中暑”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新生儿,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差,父母们不能觉得他们太过“娇弱”就拼命包裹。只要宝宝手脚和头部温温的,没有汗,就说明不冷。对于宝宝的衣着,孩子比成人多一件,这是总体原则。由于婴儿御寒能力比成人差,因此要注意保暖;

      2、玩时比静时少一件。当宝宝精力旺盛、手舞足蹈时,可适当减少衣物,运动后再添;

      3、室外比室内多一件。冬季宝宝的房间适宜的温度最好在20℃~25℃左右,注意室内要经常通风;

      4、出门时不要用衣被包裹得太厚太紧,但最好给他们戴上帽子(因为头部是宝宝的主要散热部分)、手套。不要乘坐过于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自己家开车的,要注意车内的空气清新和流通;

      5、夜晚睡觉时不要给宝宝穿得太多,也不要盖得太多,更要防止宝宝熟睡时头蒙在被子里;孩子不要与大人盖一个被,成年人的体温会使宝宝被窝的温度过高。

     

    (责任编辑:hanjing)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问政德州

网友爆料

记者调查

重磅专题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1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