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文章

2012年德州市CPI明显回落趋稳 全年小幅上涨1.5%

2013-02-04 17:46: 作者: 来源:
从横向对比来看,2012年德州CPI涨幅明显低于全国2.6%和全省2.1%的平均水平,在全省17城市列第15位。


        大众网德州讯
    (记者 王秀波)2012年,德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中央经济工作方针,统筹兼顾,发挥德州农业大市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畜禽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强化价格监管,较好地完成了价格调控任务。2012年,德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价格上涨1.3%;消费品价格上涨1.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上述6项涨幅分别比2011年减少3.7、10.6、0.7、4.6、0.7个百分点。从横向对比来看,2012年德州CPI涨幅明显低于全国2.6%和全省2.1%的平均水平,在全省17城市列第15位。

    一、2012年德州CPI基本运行情况

    (一)从分类看,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六涨一平一降,具体涨幅(百分点)为:食品2.0、烟酒2.5、衣着3.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0.1、交通和通信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0、居住1.1。八大类中除衣着外涨幅都较2011年有所降低,特别是食品涨幅回落最多,两年八大类涨幅对比图如下:


    2011年、2012年八大类同比增幅对比


    (二)按月度变化来看,同比(和去年同月相比)指数:前高后低趋势明显,1-5月份逐月回落,6月份开始除去8、12月份其余都在低位运行,同比涨幅除1月份外均比2011年大幅度收窄,1到12各月同比指数分别为105.3、102.7、102.5、102.3、101.6、100.3、100.3、101.2、100.4、100.2、100.6、101.2 ;环比指数(本月比上月):呈前降后涨趋势,上半年5个月份低于100%,下半年5个月份高于100%,各月上下波动幅度不大,全年价格变化较为平稳,全年12个月份环比指数分别为:101.7、98.8、99.4、99.8、99.1、99.6、100.3、100.9、100.0、99.6、100.5、101.6。


    2011、2012两年各月同比指数对比



    (三)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8个大类中,食品类环比指数全年变化最多,其他7类趋势平稳变化较小。在食品的16个中类中,各月环比指数变化较大的有菜、蛋、干鲜瓜果、肉禽及制品,12个月环比指数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分别为54.3、29.1、17.4、6.8个百分点,这4个中类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大、变化频繁,12月份这4个中类价格分别为上年12月份的111.6%、114.9、86.9%、99.4%,其他如粮食、油脂、糕点饼干面包、液体乳及乳制品等价格变化相对平稳。肉禽及制品中的猪肉、牛肉、羊肉是居民的主要副食品种,这3个小类各月环比指数最高和最低值之差分别为16.1、7.8、7.7个百分点,价格波动较多,其中猪肉价格上半年基本连续回落下半年主要小幅上涨,牛肉、羊肉基本以上升态势为主,猪肉、牛肉、羊肉12月份价格分别为上年12月份的94.2%、126.5%、106.7%。

    二、影响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控物价政策落实到位保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2012年,中央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了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12年粮食生产在高起点、高基数上,经受了自然灾害的考验,总产实现九连增,保证了粮食供应充足和粮价稳定。国家对生猪调出大县提供奖励资金,在流通领域对鲜活农产品执行绿色通道政策以降低物流成本。面对今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政府持续执行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在金融政策上央行执行大规模逆回购而没有动用降准备金率等深度流动性释放工具,有效防范了通货膨胀、抑制了物价上涨。
    (二)2011年较高的价格基数限制了居民消费价格各类的上涨空间。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2%,食品类高达112.6%,猪肉更是高达136.%,整体上尤其是食品绝对价格上涨较多,在市场调节规律作用下,2012年价格不可能再大幅度上涨。2011年猪肉价格上涨最猛,刺激了养殖户扩大规模,2012年价格基本以回落为主;牛肉、羊肉2011价格上涨也较多,但由于养殖周期长,消耗的人工、饲料等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使得养殖规模有所减少,而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这两种肉类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有所增加,而且秋冬季饭店等这两种肉类消费增加也较多,致使这两种肉类供应有些紧张,价格以平稳增长为主,特别是下半年表现更为明显。
    (三)经济增速变缓限制了价格上涨。2012年,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严峻,截止到三季度连续七个季度经济增速在逐步回落,GDP同比增速从一季度8.1%,回落到二季度7.6%,三季度的7.4%,四季度企稳回升,当季增长7.9%,全年经济增长7.8%。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受主权债务危机、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交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经济增速普遍明显下滑。较低的经济增速,造成了全球性的需求萎缩,使得钢铁、水泥、石化、家电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以光伏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尽管有人工成本的刚性上升,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还是受到极大限制,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欧美日等为提振经济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四)原材料、环境、资源、劳动等成本的刚性上涨对价格有推升作用。2012年,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步摆脱粗放方式,相应成本也有所增加,全国各地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人工成本上涨较多,燃油价格上涨,执行阶梯电价用电成本上涨,土地租用成本也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主要农业、畜牧业生产资料如化肥、种子、饲料、农药大都价格有所上涨,这些都会最终体现在相关商品价格上。
    (五)天气、季节因素也对价格有一定影响。8月份阴雨恶劣天气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部分地区造成了洪涝灾害,对蔬菜、秋粮生产影响较大,也影响了蔬菜储运,使得鲜菜价格急剧上涨。冬春蔬菜、水果由于外地调入或者大棚生产或者冷藏使得成本增加,今年冬天阴冷天气多也使得大棚蔬菜生长缓慢,较多的雪雾天气致使高速封路,对南方等外地调入蔬菜影响很大,增加了在途时间和途中损耗,这些都会很快反映在价格上。春节、中秋的集中增量消费对主要食品价格有很大的提升作用,2012年1月份春节、元旦双节齐聚,消费价格环比指数、同比指数都为全年的最高点。五一、十一、暑假等旅游旺季,住宿、景点费用价格提高,旅游价格也会相应提高。衣着类价格也有明显的换季影响痕迹。

    三、2013年价格走势的初步预测

    2013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极力促进经济复苏,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尤其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推出的新一轮大规模货币宽松措施增加了流动性泛滥趋势,大宗商品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但整体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步伐迟缓,难以实现强劲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输入性通胀影响。中央确定了2013年的六大经济工作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障农产品供给;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宏观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13年我国经济将温和回升,预计全年GDP增速为8.4%左右,增速较2012年上升约0.6个百分点。2013年,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还需要进一步调整,而劳动力、资源成本仍会有所上涨,综合各种因素,2013年德州CPI会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全年CPI预计会在102.5%左右。

    四、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目前农村的耕地仍以分户承包经营为主,但由于农业收益相对外出打工等太低,致使农村劳动力以文化水平低、体力较差的中老年人为主,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较为严重,分散经营难以获得规模效益,也难以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这些都不利于粮食、蔬菜保持稳产、高产,分户经营在选择种植品种等方面容易盲目跟风,有时会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使得供需失衡,从而引发某些品种价格大起大落。做到农业规模经营,进而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就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获取较高生产收益,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安全,这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最为关键,粮价稳则民心安。在这个进程中,最关键的是解决土地长期经营权,当前的土地流转需要平衡土地承包户、经营者等各方利益,也不太稳定,而通过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使经营者获得稳定长期的土地经营权后,进而经营者才有可能对水利、改善土壤结构等进行长远投入,而不只注重短期获利。
    (二)鼓励发展规模养殖户,争取更多的县列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范围,同时在人口聚集的城市近郊规划一定数量的蔬菜、畜禽养殖基地,提高城市蔬菜、肉禽蛋的自给率,降低运输成本。
    (三)加强价格监管,建立主要食品的供求信息网,及时将信息发送给生产者、经营者,防范供需失衡和价格大起大落。
    (四)尽可能降低流通领域成本。加快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开展“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适当扩大农产品如蔬菜等仓储规模,使其能发挥蓄水池作用,平抑物价。提升农贸市场经营设施和服务,尽量降低经营摊贩的摊位租金等费用。
    (五)执行好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同时积极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减少贫富差距。
     

     

    (责任编辑:hanjing)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问政德州

网友爆料

记者调查

重磅专题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1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