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大街是德州城内的一条主要干道。学”指的就是德州学宫,据史料记载,德州学宫最初设立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为知州秦政所建,在德州城外东南方向八里左右的地方,明洪武十年(1378年),知州阎九成将学宫迁移到了目前德州监狱的位置。据此可以得知,学前大街应该是那时候设立的。这条路北起学宫东侧的奎星楼,南接南关外的玉皇阁,进入通平原的大道,与今天的解放路基本一致。德州的魁星楼建于顺治九年,原在南门城楼上,康熙十八年,知州佟淮年建董颜合祠的时候,迁移到了德州学宫东侧的文昌阁上。在1935年规划的85条街巷中,代替学前大街出现的分别是:南门内大街、预备仓街、当铺街、二郎庙南街、二郎庙街、王家角街以及步云街、升平街的一小部分。

学前大街与今天的解放路基本一致。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鼓楼大街,远处为德州南门楼

 

    鼓楼大街应该是德州史志上记载的最早的一条路。从学宫后面的北关起,经卫升街(升平街)、马道街、水市街、向城街、吕家街,而后沿西门内街出城,进入南北大道,也就是今天的迎宾路。鼓楼大街因“钟鼓楼”而设,德州的钟鼓楼历史悠久。与德州学宫一样,德州钟鼓楼为知州秦政建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当时的德州战事频繁,州民很少,并没有像样的城郭,仅仅在官衙前设立了一座钟鼓楼,遇有重要事情,则钟鼓齐鸣为信号。明初,设立守御千户所,正五品武官,大约1120名官兵,钟鼓楼随之搬迁到千户所前,千户所当时在学宫后东侧,毗邻北关,鼓楼大街就设立于这个时期。随着州治的进一步完善,明永乐九年,知州何原将州署迁到城内东南角,也就是现在德州市检察院的位置,州署大堂使用的木料仍然为元代的旧料,州署前有申明、旌善两座亭子。不久,钟鼓楼也迁到了州署前,安置在申明亭内。当时这一带很繁华,州署大堂东侧是州同署,从六品,分管水利工作。南侧为管河州判署,从七品,为河政专官,相当于现在的水利局长。西侧为分管粮食的州判署。钟鼓楼的作用和以前一样,作为传递信号用。至顺治年间,大鼓已破败不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驿站被裁撤,知州府被改成大车店,当年风光的知同在德州城内租赁民房居住。(乾隆.德州志.卷五)


    申明、旌善两座亭子被拆除,保存尚算完好的大钟被移到德州行宫里面,当时在种体上铸有“至元”年号,显示该钟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铸造的。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