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名医画家罗止园
罗止园,生于1879年12月27日,卒于1953年。近代医学家、画家,名文杰,字亦才。德县大营(今新湖街道办...[详细]
棉花买卖,俗称花行。清代的德州商业,花行是第一大宗,《德州志》把棉花列为德州“货之属”的第一项。蔡绍江著《漕运河道图》也记载着棉花是清代德州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由于棉花种的多,致使粮田面积连年减少,粮食一度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德县志》记载:“地产谷不敷用,尤取资于商贩。”清康、乾二帝曾特谕德州“免关米豆商税,以使谷物流通”。
1890年,德州运河边农家弹棉花。用一皮弦和竹木板制成弯弓。棉绒放置在皮绳附近,用一木槌敲打皮绳,使棉绒纤维蓬松、涨开,以便棉绒搓成布节。
每年农历八月至十一月期间,运河上面,全是满载棉花,来自临清、武城、冀州、清河、南宫方向的船只。清末民初,德州有花行一百余家,从商业街到柴市街,鲁德、复兴、长和、义和福等一家接一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鲁德花行。鲁德东家邵翼卿,曾任商会会长。店面上有三个经理,一名会计,还有管秤的“称官”,有行脚、打包匠等十几个人。鲁德花行是坐庄收购,货源主要来自高唐、夏津、恩县、平原、武城、陵县等地。每天收购两三百包,每包重160斤。它公开的是吃佣钱,即手续费。但是,这种商业主要是靠使秤的手腕和远距离贩运赚钱。
日军占领德县的几年中,专门成立了德县国际公司,主要用于棉花的转运。
1980年,宋官屯社员拾棉花
1937年棉花丰收,当时到德县卖棉花的有南宫、枣强、临清、阳谷、莘县等周边二十几个县城,日上市量数十万斤。日商三井、三、东棉等株式会社,委托私人商号设点收购,其方式为:日方出资,定价格,委托商号收购,按收购数量支付手续费。除代购外,日本还利用设在的德县的日冕、东棉、日信、伊藤、江商、谦松、瀛华、久记八大洋行,在德县周围大量收购和抢购棉花,他们有时用玉米等物资运到棉产区交换棉花。1938年上半年,收购棉花的花行发展到110余家,较大的花行如鲁德、大成、复兴、义兴等商号都有司帐、称倌、验级员、店员、厨师、打包工人、运输工人等达五六十人,在黄河涯、桑园等地设有分栈收购,整个德县成了大棉花市场。当时,由日本人管理的德州火车站货运编车组规定常年每天给国际公司留10个火车皮,用来装运棉花,这是天津路局的指令。棉花运到各洋行加工打包后,德县国际公司负责转运到港口城市,转船运往日本国内及东北地区。
1890年,武城农民拾棉花。
花行生意带旺了旅栈业、餐饮业和百货业的生意,当时有大小旅栈150余家。附近城镇如宁津的柴胡店、阜城县的建桥、故城县的郑口及德县的桑园镇等地商号也纷纷到德县设店经营。1940年德石铁路开通后,更是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据统计,1937年前,德州市26个主要行业有商号438家,37年后,迅速发展到916家,其中,旅栈业从50家发展到132家,杂货业从96家发展到187家,货栈业从10家发展到116家,有门面饭店业从57家发展到96家,上百家商号扎堆开业。
罗止园,生于1879年12月27日,卒于1953年。近代医学家、画家,名文杰,字亦才。德县大营(今新湖街道办...[详细]
1902年,北洋机器制造局在德州设立,局内安装发电机,德州出现了第一盏电灯。当时厂里有两部锅驼机...[详细]
北洋机器制造局的建造,开启了德州大机器生产时代,出现了第一代产业工人。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详细]
旧时,德州吃水靠运河和城里的几眼浅水井。一般居民多饮用浅水井水,水质硬、味苦咸,有机盐、氯化物含...[详细]
旧时,德州的拾粪人地位很低,被歧视性地叫做大粪场的掏粪佬,他们大部分是破产农民和世代雇农,除...[详细]
明洪武元年,明政府取消佃户对地主的人身隶属关系,取消匠籍,奖励垦荒,发展粮食生产,德州经济迅...[详细]
德州,“枕卫河为城”,“控王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是一座因粮仓而建的军事重镇,漕粮转运,...[详细]
结婚,旧有“小登科”之称,是人生大事。必须“六礼”齐全,否则婚姻会被认为是有瑕疵的。“六礼”...[详细]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发展。1915年,贡生金朝臣、劝学员李成训、董瑶琳在南门瓮城三...[详细]
“男添庄重女增俏,夏透风凉冬御寒”。旧时德州的成衣店和布店是一体的,除了卖布,主要代客制作婚...[详细]
受运河的滋润,德州酒业在明末悄然兴起,很快就在酒界中占有了重要位置.在此期间,罗酒、露酒、卢酒...[详细]
新湖和假山是德州老百姓的俗称,正式的名字叫明月湖和叠翠山,是明月湖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1958年...[详细]
棉花买卖,俗称花行。清代的德州商业,花行是第一大宗,《德州志》把棉花列为德州“货之属”的第一...[详细]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德州由一个偏僻小城一跃而成为政治中心的辐射地域。凡东南漕粟,商贾...[详细]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跨越燕赵、齐鲁、荆楚、吴越等地域,长...[详细]
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享受着运河舟楫、水产等种种恩惠,也承受着运河暴虐、泛滥的种种苦难。在他...[详细]
明恩溥,1845年7月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是个牧师的儿子。1872年来华,在天津做传教士,后来不久即到...[详细]
德州电台的起步很早,可上朔到1937年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宣传队收音站。那时候条件极为艰苦,只有...[详细]
1967年,齐河县广播站购买了一台上海产九英寸黑白电视机,这是德州最早的一台电视机,1969年,山东...[详细]
德州的第一张地方性报纸是《北鲁日报》,由德县师范讲习所所长李玉双和教导主任宋达民于1933年创办...[详细]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上游有...[详细]
运河四大漕运粮仓分别是: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临清的临清仓。 大运河的开通...[详细]
黄河与运河的交互作用,使得德州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具有独特的北方水乡特色,成就了水上明珠之名...[详细]
1912年11月,一列头顶黑烟,肚子里烧着煤炭的小火车,喘着粗气,行驶在鲁北平原上,就在德州的老百...[详细]
介绍德州,人们经常用“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来形容其便捷的交通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其实,这表...[详细]
学前大街是德州城内的一条主要干道。学”指的就是德州学宫,据史料记载,德州学宫最初设立于元至元...[详细]
喧哗角。俗称旋风角,大体位于今天的银座中心店位置,当铺街、招商街、预备仓街、南门里街在此交汇...[详细]
大运河穿城而过,使得德州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具有独特的北方水乡特色,成就了水上明珠之名。 德州...[详细]
振河阁与雁塔是一对孪生兄弟,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山东巡抚黄克缵命济南同知孙森大修德州城,...[详细]
明定都北京,从建都城使用的物料到日常起居饮食,都依赖运河转运而来,有 “漂来的北京”之说。如今...[详细]
岁月的河,在德州身边流淌,许多事情历经风雨,洗却铅华,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是德州卫始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