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德州吃水靠运河和城里的几眼浅水井。


    一般居民多饮用浅水井水,水质硬、味苦咸,有机盐、氯化物含量高。城里较大的浅水井有五眼:金鸡亭吊桥井、马家大井、三山夹一井、恩泉井、卢家井。


    金鸡亭吊桥井,在南门外东侧,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

三十年代,贫苦的送水工走过西门


    卢家井,位于石芦街,原州卫书院附近,为明嘉靖七年进士卢宗哲修建。1985年,因城市建设,水井被填平,新建成的住宅小区,名为芦家井小区。

1983年,德州市大机井建设现场


    马家大井,在旭升街附近马姓大户人家的花园内,井深10余米,水深3米左右,井口用木框隔成4个小井口。两边各有两块供人休息的条石,1956年,该井因旧城改造而被填平。


    三山夹一井,位于现市府街南侧,因夹于两户人家的三个房山之间而得名,解放前附近的居民大都在此井挑水吃。1958年因修建原市委、市政府大楼,水井被填平。

原一水厂沉淀池

 

    恩泉井,位于目前华联商厦附近。相传,清乾隆帝南巡随从重多,所到之处,井水都被用尽。唯独此井,水源旺盛,汲之不竭,为此,乾隆帝御赐恩泉井。清末,该井随着恩泉行宫的消失而销声匿迹了。


    吃运河水的多是城内官衙、商号、大户、饭馆、茶馆。卖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是打好水,在水市街(今胜利街附近)坐等客户上门,二是长期主顾,定期送水上门。


    当时卖水的用木轮小红车,两边各有一个大木桶推水,也有用肩挑的。1931年后,推水的木轮车逐渐被小胶轮车取代,车两边八个煤油桶代替了木桶,也出现了用驴车拉水。这时运河边的取水点有五处:桥口、许家摆渡口(胜利桥)、石家园运河西岸、豆腐巷运河井、石家园街北。每天早晨推水的人络绎不绝。

米市街的公共自来水下一站豆腐巷 / 当年这里有一眼甜井,用井水做出的豆腐鲜嫩无比,早点名吃“撅腚豆腐”就是从这里发源的,这条街也因此而得名

 

    运河里的水是活水,夹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每家都有一口特大水缸,挑水是家家户户一件大事,缸中水不多,就去找挑水工送水来。缸满后,即放入一些碎明矾,然后用木棒使劲沿缸边朝一个方向搅拌几分钟,盖上缸盖,沉淀约半小时后,水就变清澈可以使用了,当缸底部泥沙过多时还得经常淘缸。


    日本人占领期间,曾向德县城区商界两次集资,试图修自来水,但仅在杨家圈建造了七个净水处理池,因所需的动力、机械、管道都没有配齐,未能投产。


    1956年,德州建立自来水筹建委员会,在杨家圈建设了第一水厂,投资47万元,占地60亩。第一水厂以运河水为水源,水质好,水处理使用露天水池,净水剂采用硫酸铝做混凝剂、漂白粉做消毒剂。


    1956年4月,由山东省建工局设计、济南市自来水公司施工,铺设德州市第一条输水干管。该管道由第一水厂、生资站(向北)、石家园十字路口(向东)、百货三零(向北)至自来水公司水塔,全长2. 45公里,管径20厘米,最大输水能力1 4 60立方米/日。


    1957年5月1日开始供水,日共水3000吨,水价每吨五毛钱。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