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评论

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寻求内生救赎

2011-11-23 11:38: 作者: 来源:
经过了近几年的发展,我国自主品牌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今年以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一路下滑的状况表明,我国自主品牌依然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经过了近几年的发展,我国自主品牌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今年以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一路下滑的状况表明,我国自主品牌依然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自主品牌今年在车市低迷的大背景下承受的压力表明,除了品牌上的不足之外,我们更需要技术上的创新,提升自主品牌的技术实力,尽快走出自主品牌的困境,做大做强中国汽车产业。

      放大了的差距

      在车市低迷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固有的技术缺陷似乎也被无限放大,市场份额也在持续下滑。

      今年前10个月,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495.28万辆,同比下降1.6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12%,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27个百分点。

      而调查机构J.D.Power的调查显示,中国品牌汽车质量开始下滑。国际品牌每100辆车的故障数已从135次下降至131次,日本品牌的故障平均数仅为108次,而中国品牌每100辆车平均有232次故障,相比去年同期的224次有所上升。

      自主品牌今年的这种困境,和自主品牌当前在技术方面有缺陷不无关系。而这种技术缺陷在前几年市场高速发展的时候被掩盖了。

      作为汽车领域的后来者,奇瑞、吉利等企业都是通过逆向开发、模仿成熟技术迈出第一步,然后与发达国家的汽车设计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汽车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吸引国内外汽车人才,广泛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逐步实现了从完全模仿到正向开发再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但是,目前,本土企业在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制动系统和转向等关键零部件研发能力的提升速度方面还是令人堪忧。

      至今,发动机产品只具备整机局部技术升级和变型产品方面的开发能力,但全新平台开发和整机概念、供油系统、电子控制系统需要依赖外方或直接进口;具备一定的手动机械变速器的产品开发能力,但自动变速器还主要依赖进口;转向系产品中,机械转向和动力转向系统产品比较成熟,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仍然是空白;制动系统产品中,气压、液压制动系统以自主开发为主,但以ABS和ESP为代表的电子类制动产品与国外水平差距较大;车桥产品中,驱动桥总成可以实现自主开发,但主减速器总成和差速器总成的开发仍有20%企业选择国外引进。

      关键的自主创新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要想走出现在的这种困境,提升内在竞争力是当务之急,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加强自主创新。

      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曾表示,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过1800万辆,是名副其实的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但还不能说是一个汽车强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为中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还是靠科技,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现在,独立自主品牌奇瑞、吉利、比亚迪等都逐渐走过了模仿的阶段,企业在提升生产能力和装备能力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开发平台,跨越了模仿和“低价取胜”阶段。

      目前,一汽、广汽、上汽等部分企业,通过购买整合全球资源,利用自身研发力量对技术进行部分吸收提升,从而希望达到“站在巨人肩膀上”创新的意图。例如,广汽传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传祺的核心技术来自于菲亚特,大量工艺来自于广汽集团合资伙伴丰田本田,而不少适应中国式的改进则是自主研发。

      创新是自主品牌缩短与合资品牌差距的唯一途径,事实证明创新也在不断地提升着自主品牌的形象。比如,过去吉利发布的轮胎监测系统,本届车展一汽、东风和长安等自主车企也将发布全新技术系统,而吉利、奇瑞和比亚迪等也会在产品舒适性和节能方面发布全新的产品。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如何自主创新,却并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道路和模式。一切都需要不停地探索。

      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曾经建议,应尽快打造一个研发共用技术平台,增强中国汽车行业的核心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研发能力。目前中国靠某个企业个体,根本无法与欧美、日本汽车企业在研发技术方面匹敌,建议以行业协会或者企业联盟合作的方式,发挥抱团作用,适当分工,国家在财政金融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hanjing)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问政德州

网友爆料

记者调查

重磅专题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1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