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雪蓑题写的“长春观”
◥长春观后阁楼
□ 本报记者 王志浩/文 王世翔/图
济南市趵突泉公园西北部有一条老街巷,它东临熙熙攘攘、游客络绎不绝的趵突泉公园,西靠牛羊肉飘香、食客趋之若鹜的饮虎池街。在这两片闹市的夹击之下,它却独守着一份宁静,无论是天下奇景还是美味佳肴,似乎都不能打动它的古朴和静谧,只有那森森的草木和穿行的人流为它装点出一片生机。
这条街巷叫长春观街,东起五路狮子口街,西止虎街,因古长春观坐落此处,故名。如今长春观内虽然已经没有道士修行,但几百年沉淀下来的道教气息已经深深扎根在附近的土壤之中。“小隐于野,大隐于市”,长春观正是这样一位“隐于市”的“大隐者”。
小道观曾有大格局
济南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唐景椿介绍说,明代在此修庙时曾挖出断碑,记录此观建于北宋大观年间。而《历城县志》也有记载:此处原有道观,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至元代改称为长春观。而济南府建于宋政和六年,因此民间一直有“先有长春观,后有济南府”的说法。
如今的长春观被一片民居所包围,不露痕迹地混迹在世俗生活之中,不动声色地观看着民间的喜怒哀乐。红漆的山门说不上雄伟,斑驳的青砖也谈不上华美,唯有山门上清代书法家雪蓑所提的“长春观”三个大字依旧气势磅礴,龙飞凤舞,为这座道观平添一份古朴与神秘。
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介绍,长春观以往十分雄伟、壮美,由同一轴线上的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共有山门一座、厢房四座、殿堂四座及阁楼一座。院落宽敞,建筑雅致,南北长96米、东西宽33.5米,占地面积达到3216平方米。虽然在元至元四年,明弘治七年、正德五年、嘉靖八年、万历四十五年及清代早期多次进行修葺,但是从清代中期开始,由于财力匮乏,日渐衰败,庙宇建筑逐渐倾塌,原来庄严大气的长春观已不复本来面目。
长春观现存建筑为山门、东西倒座房、大殿、东西耳房、东西厢房、西廊庑、邱子洞亭及后阁楼等。李铭介绍说,这其中符合原始建筑布局规制的建筑为山门、东西耳房、大殿、东西厢房及后阁楼,其余建筑均为便于后期保护和管理而进行的添建。山门面阔三间(每四根柱子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为一间)、进深一间,为单檐歇山黑瓦顶、正脊雕花草图案,两端置龙吻,垂脊、戗脊素面朝天,并无雕饰,但是上边置有垂兽、走兽,使其不致单调。大殿位于院落正中位置,正对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东配殿屋后有“邱子洞”,洞口距地表一米多深,青石券门刻“邱子洞”三个隶书字。明史籍《历城》载:“西门外,邱处机潜修处,平地一洞,蜿蜒数里,今没人民舍……”据《历城县志》记载,从洞中穿行20余里,可达济南南郊的“小庵”,小庵具体在什么位置已不可考。
大殿后为阁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共两层,均带前廊。破旧的房柱已褪去鲜艳的红色,在时光的打磨下变得暗淡而素朴;阁楼前几株凋零的树木更是使整幅画面透出一股萧索之感。遥想当年长春观全盛时期,此处必是香火缭绕,游人来此烧香祈福,道士在此炼丹诵经,而如今,当时盛况已尽归尘土,唯留下这样一座日渐破败的阁楼,记录着那曾经的兴盛与现在的颓然。
长春观内的长春真人
唐景椿介绍说,长春观传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也作邱处机)的修道之处。我们所熟知的丘处机是金庸笔下那个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的老道,那么历史上的丘处机真实面目又是如何呢?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是全真教掌教王重阳的弟子。王重阳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创立者,后被尊为道教的重阳开化辅极帝君与北五祖之一。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创道后改名王嚞,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李延仓介绍说,王重阳传道之时,因河南有“太一道”、“真大道”两门发展迅速,王重阳便避开河南,另觅他路。而山东临海,又有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等许多传说,他便将发展目标锁定在山东。王重阳在山东收了七个徒弟,道教称他们为“北七真”,而丘处机正是其中之一。
丘处机1148年生于山东登州栖霞,他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情冷暖。从童年时就向往修炼成仙,少年时栖身村北的公山,过着餐风饮露的生活。传说,他为了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然后穿过层层灌木寻找铜钱,直到找到为止。
丘处机19岁时拜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为师,王重阳为他取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隔年,王重阳携弟子4人西游,途中得道飞升于汴梁城,嘱咐:“处机所学,一任丹阳(马钰,王重阳大弟子)。”自此,丘处机在马丹阳教诲下,知识和道业迅速长进,和其他师兄弟合称“全真七子”。丘处机在王重阳仙化后入磻溪穴居,历时六年,行携蓑笠,人称“蓑笠先生”。后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据李延仓介绍,全真龙门派如今已经成为全真教中发展得最大的一派,成为道教主流。
丘处机55岁时出任全真教第五代掌教,掌教时间长达24年。可以说王重阳祖师创立了全真教,但全真教的崛起,则与丘处机的济世奇功密不可分。当时信仰全真之民众随处可见,其推行之远,传布之速,足以惊人。《奉圣州永昌观碑记》云:“……全真教兴焉,渊真以明志,德修而道行。翁然从之,实繁有徒,其特达者各潜户多。”“一敦纯朴素,有古遗民之遗风焉。”这就道出了全真教于金元之交的盛况。”
长春子掌教,严遵重阳真人之教义,并推及其发展。李延仓介绍,丘处机的主要思想有“三教合一”、“性命双修”、“功行双修”、“全真而仙”。“三教合一”是指继承王重阳的思想,认为先圣所示之大道,各有旨趣而一理相贯,殊途同归,不相违逆。他曾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性命双修”是指修道要修性情,也要修体魄;“功行双修”指既要修内在的功德,也要修外在的德行;“全真而仙”是指丘处机提出达到“全精、全气、全神”的全真境界就可得道成仙。
在《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自言平生三绝,一为医道,二为文道,三为武道。而历史上真实的丘处机也确实在文学方面、医学方面皆有建树。其保留下来近500首诗和150首词,细读其诗词可以看出,丘处机继承了唐诗宋词之长,不堆砌华丽辞藻,只求朴实、流畅之风格。他还把写诗填词作为宣传道教理论、谈机锋的一种方式,将传教依附于文采逸兴之中。还有部分诗词直接反映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如《悯物》、《因旱作》等诗将社会动乱、万民涂炭、百姓的痛苦生活和自己悲愤的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丘处机还是一位有杰出成就的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他坚持全真教“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的宗旨,不仅做到了匡救时弊,而且乐于助人。他认为养生学和医学知识是救人性命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长期研习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充分汲取《内经》等理论,写出了《摄生消息论》这部养生学、医药学专著。在书中,他根据人身及其活动应与四时相适应的原则,从起居、饮食、精神、环境和防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长春子一生,娇如游龙,翩若惊鸿,不仅创造了了不起的功绩,还给后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财富。乾隆曾为北京白云观(丘处机羽化处)丘祖殿题联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正是对其一生最好的写照。
一言止杀,建无量功德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听随行中原人介绍丘处机法术超人,有长生不老之法,便第三次遣使相召。1220年秋,丘处机率十八弟子从莱州动身,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前去与成吉思汗会面。两年后,丘处机在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会见。
成吉思汗诏请丘处机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为了求取长生之术,二是看中了丘处机作为道教领袖的声望和地位,以及他那套抚众安民的道家学说。成吉思汗见丘处机果真是仙风道骨,超脱凡俗,十分欢悦,立即设宴款待丘处机师徒一行,并且开门见山地向他讨要长生之术。丘处机坦诚直言:“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爱其诚实,又问起统一天下之策时,丘处机告诉他不能嗜杀,并且建议成吉思汗“少杀戮,减嗜欲,敬天爱民”。丘处机提出的主张,成吉思汗都欣然接受。《元史》称:“太祖时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
虽然丘处机所言并没有得到成吉思汗的完全认可,但仍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成吉思汗曾感叹地说:“天赐仙翁,以悟朕志。”并以此教育几个儿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因此,后人评说丘处机有“一言止杀”之功。在行宫中,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尊礼备至,不唤其姓名而呼“神仙”,并命丘处机统管天下僧道,豁免道士赋税差役。他们虽为君臣,却无纲常之礼,诚挚相见,肝胆相照,被后人传为佳话。
在此之前,丘处机已经两度被成吉思汗召见,南宋宁宗也曾请丘处机出山为其统治服务,但都被其婉拒。而在其71岁高龄时却跋千山涉万水应成吉思汗的召见,一方面是因其被成吉思汗的诚意所感动,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看了太多的战火纷飞、妻离子散,蒙古铁骑视人命为草芥,大发悲天悯人之心,想对成吉思汗进行劝谏。这种悲悯博爱的胸怀,不仅打动了成吉思汗,也感动了天下百姓,更为后世子孙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东归后,丘处机受命在燕京太极宫主管天下道门,死后遗骸葬于白云观。丘处机弟子李志常著《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其西行经过。
(本文与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合作)
(初审编辑:王静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