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歌谣“小孩小孩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也反映出在过了腊八节后,春节的气氛也会越来越浓厚。
记者采访了对德州民俗文化研究多年的退休医生王宪贞,请他为读者们讲一讲腊八的习俗。据他介绍,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德州地区的市民在腊八当天均会早餐就喝腊八粥,取谐音‘周到’的美好寓意。一般是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王宪贞说。
据了解,古代人民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一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
据王宪贞介绍,德州地区在腊八节当天,市民不仅仅要喝腊八粥,还会制作腊八蒜。腊八蒜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放到密封的容器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阴凉处。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时就可以食用了。
旧时商号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账目盘点出来,算清楚收支盈亏。债主还会在腊八这天提醒欠钱的人家还钱。腊月里讲究忌讳,就用“蒜”来代替算账的“算”。也因此,腊八蒜虽然好吃,市面上却没有卖的。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也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如何,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