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创新扶贫机制,探索扶贫项目与产业园区、与农民合作社、与社会资本结合等多种农业发展新模式,扶贫效果明显,实现了从救急到解困,从治理穷因到拔掉穷根的惊喜转变。
在武城县的李家户乡梁庄村,村名梁爱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每天卖菜的收益,今年梁爱英一家成为李家户乡扶贫产业学校的首批“学生”,蔬菜从种到卖不但有人教,最后的收益还归自己。梁爱英告诉记者,来到产业园以后,第一季种的冬瓜、西瓜,长的挺好,到时候有技术员来给教,给种,长了瓜以后公社里给联系车,给上外走,一亩地(纯)收入得5000多块钱。
武城县李家户乡结合精准扶贫资金,建立起扶贫基地产业园,将8个村的首批85户贫困户整合到一个产业园里来种植蔬菜,每户两亩地,为他们统一提供从产前到产后的服务,并且蔬菜种植四季不断,抛去成本每亩地利润预计在10000元左右,采用循环扶贫的方式逐年进行。武城县李家户镇党委副书记王常宽介绍说, 每个村里的贫困户都形成一个互助组,也就是说今年这个贫困户种,明年就下一户来种,我们准备3至4年,把这8个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
帮助贫困户脱贫的不光是产业园区,在庆云县东辛店镇坊子村的养牛合作社,村民刘存松正不仅是饲养员,还是这里的股东。庆云县东辛店镇坊子村村民刘存松说,这些牛是属于我们大伙的,我也是里面的股东,把牛照顾好了,到年底多卖点钱,我也能多分红。
在坊子村,像刘存松这样的贫困人口有296人,他们以户为单位,全部作为股东加入了村里的金坊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金坊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大成说,明年准备再建一个养牛场,预计存栏量能达到150头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每家分四五千块钱不成问题。
贫困户不仅能享受分红,还优先享受合作社用工,也能增加一份收入。目前,这种扶贫模式已经覆盖庆云县30个贫困村,让7000多贫困人口收益。
德州市还通过电商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模式扶贫,2015年,德州市80000多人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增收近2000元。 (张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