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一个云游和尚来到禹城地面,在县城以南约十里地的地方,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这片土地上生长着一种茎上长毛、开紫花、结褐色荚果的草,云游和尚好奇地观察、琢磨,闻闻花、揉揉叶、嚼嚼根和茎,觉得草根甜甜的、香香的,就吃起来。哎!奇迹出现了,和尚由于长期颠簸、少吃缺喝,患有吐痰咳嗽的病,吃过这种草以后病就好了!他把这种根甜的草称作“仙草”,他认为长“仙草”的地方就是宝地,决定在此建筑庙宇普济众生。
和尚到官府要准地皮以后,开始为建庙宇化缘。化缘时,他带着仙草,遇见有病有灾的人,就给他吃一点,很快病好灾除,和尚的好名声传开,大家都说他是活神仙,他化缘的效果就更好了。几位有钱人随缘白银千两,凑够了修庙宇的银两,和尚就请来泥瓦工匠、画匠、雕塑师傅,建造了三大间大殿,塑上如来佛、观音菩萨、药王等神像。他在庙宇后面两边各修建了廊坊,分别做禅房和藏经房。庙宇因仙草而建,取名“草寺”。
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到明朝初年,“草寺”已经破败不堪了。毕氏和谭氏先后在诸城迁来以后,相中“草寺”这块地方,在附近建村居住,在庙宇附近留出庙地,在周围开荒种地,逐渐把“草寺”修缮一新,装饰得非常雄伟壮观。还招来僧侣管理庙宇、仙草。村民也以庙宇的名字命名,叫“草寺村”。
解放初期,富丽堂皇的庙宇还完好无缺,还有和尚念经拜佛,还有茂盛的仙草。只是人们已把仙草叫作“甜根草”了。
不知什么时候,“草寺”里的和尚走了,“草寺”也慢慢破败了,“甜根草”也逐渐不见了。但是,这些人和物还留在老年人的记忆里,他们不时向年轻人讲述“草寺”、仙草的故事,让青年人不忘“草寺村”村名的来历。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