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金融扶贫"激发"全民创业"的平原模式

2016-05-30 16:49:00来源:大众网作者:马宝涛 庄滨滨

  

  三唐乡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简介

  

  贫困户王金海正在地里收拾甜瓜秧 

记者 马宝涛 庄滨滨 通讯员 金吉鑫 张大伟

  5月29日,平原县前曹镇杨柳寺村村民王金海正在村里的大棚里修理甜瓜秧,现在他一天挣40块钱,年底还能拿到1万元的分红。而在此前,王金海在工地打工,由于腰间盘突出,一个月干不了几天活,加上媳妇精神有问题,孩子还小,一家三口每月收入仅200多块钱。

  在省定贫困村杨柳寺村,共有王金海这样贫困人口31人。帮扶过程中,村集体没有把扶贫款直接分下去,而是整合了19.8万元各级资金,给了农村能人发展设施农业。在这里,贫困户可以优先打工,每年还可以拿到数额可观的分红。“镇里整合扶贫资金,可以直接带动没有劳动能力的贫苦户脱贫,此外,镇里还将扶贫资金整合发展光伏、法桐种植等产业,以扶贫带动产业提升,全力推进扶贫进程。”前曹镇党委书记邹曰亮告诉记者。

  在平原,5180户省、市贫困户不仅实现了精准识别,扶贫过程中,本着不为扶贫而扶贫的目的,拔穷根,栽富苗,走出了以产业发展促进扶贫的路径,实现了扶贫资金“钱生钱”,全民扶贫向全民创业的转变。

   

  平原县扶贫办主任李慧健与同事正在查看全县贫困户分布图 

  全面脱贫的过程,也是一方经济大发展的过程——资金变基金,产业扶贫先“输血”再“造血”

  “目前银行一般性商业贷款和支农贷款利率是八厘左右,扶贫项目贷款执行五厘,政府再贴息三厘,这样极大地调动了产业能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政府拿出部分扶贫资金用作风险抵押金能撬动10倍的贷款规模。扶贫项目拿到低息贷款,银行完成信贷投放,扶贫资金在银行、项目和贫困户间滚动,变成了扶贫基金,实现了三赢。”谈起如何扶贫,平原县扶贫办副主任王平向记者讲解起了金融知识。

  平原县有13个乡镇街区,10.5万农户。经县乡村900多个干部入户调查,筛选出5180户贫困户。这些贫困户70%是无劳动能力的人,这些人怎么扶?平原县确立了产业扶贫的思路。如何发展产业?平原县重点做的是金融扶贫。

  带着金融扶贫的想法,县扶贫办与县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取得联系,介绍全县金融扶贫的思路。“比如我们的光伏扶贫项目,投4万建30平方的光伏板,每年可确保6000元的收益。扶贫项目风险低收益稳定,银行贷款享受贴息优惠,政府担保公司为扶贫项目做担保,银行就乐意为扶贫项目‘输血’。”王平说。

  县扶贫办的金融扶贫方案一经拿出,立刻得到了各大金融机构的认可。“现在各金融机构都积极参与扶贫,做大扶贫基金后,我们目前各乡镇正在为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方案、实施扶贫项目。今年我们确立了161个扶贫项目,其中新增了41个。”王平说。

  新确立的扶贫项目本着符合文件、符合实际、严格监管的原则,开始全面实施。按无劳动能力人口分布情况,三唐乡、腰站镇、前曹镇等乡镇在贫困人口聚集村庄实施光伏扶贫项目;王杲铺镇利用扶贫基金,做大设施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新上3000亩大棚黄瓜;王庙镇利用扶贫基金,发展了康信牧业、永昊蛋鸡、堤下水产养殖三处特色养殖项目。

  “为确保扶贫资金的专款专用,我们在征得贫困户同意后,确定扶贫项目由村集体代持股权证、贫困户持有分红证。像光伏扶贫项目,产生的效益,直接由电力部门打到贫困户卡上,实现资金的全程封闭运行。”王平说。

  平原县县长王洪霞深有感触地说,全面扶贫工程,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共同用力重点,中央、省、市各级都给予政策、财力、人力的倾斜。在这个过程中,基层的同志必须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而且上级扶贫资金下来后,如何用、如何科学用好,都不能采取简单机械的做法,而是结合每个村的实际、每个贫困户的实际,选择致富产业,让上级的扶贫资金发生“化学反应”,为贫困户量身订做、打造长期增收的产业基地。待到全面脱贫之时,一方经济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脱贫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过程。

   

  贫苦户辛长峰正在木器厂打工 

   

  农业扶贫项目

  政府贴息、政策贴心,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无限的扶贫效应——“活”用扶贫款,产业扶贫打出“组合拳”

  德瑞家具是三唐乡的一家龙头企业,随着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资金瓶颈成为发展中绕不过去的“坎”,不过,他们不仅顺利爬坡过坎,而且企业产能得到了大提升。“依托扶贫资金与企业扶贫相结合的金融政策,我们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积极吸纳贫困人员就业,逐步实现部分生产环节针对贫困户的优先外包,增加他们的经济来源。”企业相关负责人范振强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围绕着扶贫资金,三唐乡瞄准产业项目落地,做大收益性帮扶。以刘屯村为例,为撬动引领农户投资,镇里给发展大棚种植的农户投资30万元,建起了17个大棚、15个拱棚,撬动资金166万元。“为了让村里能人带动扶贫,一个大棚镇上投资1万元,农户投资七八万,每年收益算下来,农户要交给村集体600元,用于贫困户脱贫。”据三唐乡党委书记魏凯章介绍,除了发展设施农业,在桃园、唐楼等7个村,还利用扶贫资金,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在平原县,围绕着扶贫款制定的金融政策正发挥着作用。平原县委常委、副县长刘辉告诉记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因户施策,以产业发展促进脱贫。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实施产业项目脱贫;对有部分劳动能力,但缺信息、缺致富门路的,帮助贫困户到经营主体或企业,以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脱贫;对自身无劳动能力的,采取产业能人大户帮扶,通过土地流转经营权,借助扶贫资金发展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我们预计今年发展光伏发电项目6000多平方米,产生123万元效益,同时预存贴息600多万元,撬动约2亿元的银行和社会资本,未来两年将利用4000万元,撬动金融社会投入5.7亿元,实现贫困人口年增收1000万元的目标。”王平告诉记者。

   

  平原县肉鸡养殖扶贫项目基地

  创造“政府担保+财政贴息+能人创业+贫困户参与获利”扶贫开发新模式——政府扶贫有了新载体、银行业务拓展有了新平台、群众增收有了新基地

  5月29日,王庙镇苏集肉鸡养殖基地负责人孙立根刚卖了一批肉鸡,正在等待鸡棚消毒完毕后,投入新鸡苗。“我这18个棚,一般30多天出栏一批肉鸡,市场需求量很大,根本不愁卖。”孙立根这18个棚总投资上千万,其中有一部分还是扶贫款。原来,为了带领贫苦户脱贫,平原县把腰站镇和王庙镇18个村的专项扶贫资金540万集中起来,和企业合作,不管盈利与否,养殖基地都要给贫困村每年每村分红4万元,帮扶村内贫困户。

  肉鸡养殖可以说是风险项目,赶上疫情、市场等原因,很有可能挣不到钱。不过,王庙镇副镇长赵书广并不担心,“我们选定的企业,都是优中选优,历史盈利率好,即便出现风险,不管如何,企业都要拿分红款,保证贫困户不吃亏。”

  在平原县产业扶贫集中的养殖业、光伏、蔬菜种植等项目中,从村干部和贫困户的反响来看,“政策从不搞一刀切,可以说是因村因户制宜,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前曹镇投资20万元,为17个重点扶贫村种植速生法桐17000株、速生白蜡3000株建设生态林,每株可实现年增收50—100元。恩城镇秦庄韭菜种植基地由种植大户李令超借助扶贫政策投资100万元建设,亩产鲜韭(韭苔)3000公斤,亩产值6000元左右,帮扶带动附近王庄、郭杨、孙庄、西刘等8个村庄有劳动能力的16户贫困户致富增收。

  平原县委书记马善军认为,政府扶贫和群众脱贫的难点,都在“缺钱”上,我们从扶贫攻坚一开始就树立了“大扶贫”观念,而不是就贫困户脱贫而讲脱贫。通过创造“政府融资公司担保+财政贴息+能人创业+贫困户参与获利”这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政府扶贫有了新载体、银行业务拓展有了新平台、群众增收有了新基地。

  平原县农商行董事长陈海信心十足的说:“扶贫工作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我们将为百姓脱贫而量身订做更便捷、更灵活的金融产品,瞄向全县的扶贫产业准备了10亿元资金储备。”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黄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