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20年丨德州商业发展提档加速步入快车道

2015-05-08来源:大众网作者:石少军

新街口文化园

视界牧业有限公司养牛场项目

理想镇·恺睿智慧中心

  □记者 石少军

  5月8日是德州撤地建市20年纪念日,一大早,芦惠英老人和老伴特地坐公交车围着市区逛了一圈,银座、澳德乐、德百大楼,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他们眼花缭乱。撤地建市20年,德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型商场、写字楼、超市、酒店雨后春笋般林立街头,鲁信影城、万达院线走进百姓生活,商业的繁荣发展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德州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全市商业网点达11万个,实现市场交易额3800亿元

  1995年,芦惠英现在所居住的铁路宿舍刚刚盖好,那时候德州的高楼并不算多,商场购物都去德百大楼,那时候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都是农田和村落,德州市区的大工厂、大企业掰手指都能数过来,20年后的今天,德州经济的发展让芦惠英感到有些震惊。

  建市20年来,全市商务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历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洗礼,在促进消费、吸纳就业、园区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德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尔国介绍,目前,全市商业网点已发展到11万个,各类市场1011处,实现市场交易额3800亿元。国家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个,武城辣椒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集散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4年达到1116亿元,年均增幅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中小商贸服务平台建成并开始服务商贸企业。德百、扒鸡、黑马等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全市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深入推进家电下乡、便民早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满意消费惠万家等各项工作,全市城乡市场持续繁荣活跃。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商贸科技金融产业规划等各项规划开始逐步实施。

  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13年我市进出口总额就已经突破了30亿美元。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668家,产品出口到17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6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5个,省级科技兴贸出口基地3个,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18个。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宽,国强五金、东北城、普洛斯仓储等一大批重大外资项目落户我市,融资租赁领域利用外资开始破题发展。“走出去”步伐加快,德建、东海等集团赴海外承包工程,通源地产、君德棉业、发达集团、莱钢永锋等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发展。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不断提档加速。2012年,德州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齐河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首次进入第一方阵。2014年,齐河开发区被省政府列入全省12家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单位,齐河开发区、德州高新区正积极跻身国家级。目前,已建成6家保税仓库,综保区开始申建,可研报告上报省政府。

  全面开展招商工作,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收入增长30倍

  经济技术开发区搭上了德州商业发展的高速列车,招商工作成绩显著,截止目前,入区企业已达500余家,总投资近200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00余家,总投资近80亿元。江苏波司登集团、上海光明乳业集团、河南双汇集团、山东皇明集团、鲁银投资集团、日本明治机械株式会社、日本三和电子有限公司、德国攀帕博格集团、香港华宇集团、韩国宇星饲料株式会社、韩国逸真电子株式会社、韩国厚成电子株式会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区内落户。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利用、空调、医药、机械、纺织、食品、建材、物流八大基础产业。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建立,当时为德州开发开放综合实验区,位于铁路以西,与陈庄乡政府合署办公。1997年,市委、市政府在当时体制环境趋紧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开发区东迁的重大战略决策,1998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拉开了开发区大发展的序幕。

  王尔国说,虽然我们的开发区比先进开发区晚了接近20年,但取得了较大成就。财政收入增长了30倍,管理面积扩大了80倍,2012年3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被授予“联合国宜居生态示范开发区”、“全国十佳低碳开发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称号。

  从1997年开始,各县市区开发区不断发展和规范,到2006年,经省政府最后核定,形成目前的12个省级园区的格局,即运河经济开发区、禹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衢工业园、陵县经济开发区、宁津经济开发区、庆云经济开发区、临邑经济开发区、齐河经济开发区、平原经济开发区、夏津经济开发区、武城经济开发区和乐陵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经省商务厅批准,德州经济开发区、乐陵开发区、临邑开发区,先后设立了新能源、体育用品和石化三个省级产业园。

  市政府成立了由各分管市长挂帅的13个产业招商办公室进行招商工作,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天衢工业园、运河经济开发区规划布局了30平方公里的13个新产业园区,包括新能源、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农产品、生物、新材料、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翻了26倍,实际使用外资增加近百倍

  德州市商务局局长周同恩告诉记者,德州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

  1987年,德州市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平原鲁菲针织品有限公司设立,项目投资总额85万美元,合同外资47万美元,由平原县工业公司和菲律宾东南亚公司合资设立。

  1995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3家,合同利用外资1137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86.2万美元。1996年,全市对外贸和经济合作加快开放与协作步伐,利用多种渠道招商引资,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德州经贸洽谈联谊会,取得丰硕成果。1999年,全市对外招商工作继续深入,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德州经贸洽谈联谊会,此后“德洽会”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2006年5月,中南控股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7年,当年批准设立的德州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一次性到帐外资4000万美元,成为全市历史上一次性到账外资最多的项目。2008年,美国高盛投资公司携手鼎晖投资公司并购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填补了我市无境外世界500强投资的历史,该项目当年到帐外资9078万美元,成为当时全市历史上到帐外资最多的项目。

  2009年,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成为全市第一家外商投资的股份制企业。2011年,德州东北商贸物流城有限公司通过商务部外商投资房地产备案手续,成为全市第一家通过该项备案手续的企业。

  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20368万美元,我市自2005年商务部修改外资统计口径后首次突破2亿美元。世界锁具行业龙头企业瑞典亚萨合莱公司并购山东国强五金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实现外资并购新突破,项目到帐外资9091万美元,成为迄今为止全市到帐外资最多的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00余家,与1995年相比,数量翻了将近26倍,合同外资金额近4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近30亿美元,与1995年相比增加近百倍。

  20年个体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实有市场主体24.88万户

  1995年,全市市场发展到587处,总成交额74.66亿元。该年,全市市场建设投资6466万元,新建、扩建、改造、搬迁完善市场15处,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全市乡镇首集改造率达100%,市场建设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1995年,德州市城隍庙市场、夏津县商贸中心荣获1993-1995年度“全国文明集贸市场”称号。

  1995年,内资企业20351户,其中企业法人6465户,注册资本(金)1297222万元,公司户数271户,公司注册资本16767万元;外资企业276户,投资总额57182万美元,注册资本37863万美元,其中外方认缴额16941万美元。

  截至2015年3月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4.88万户,实有注册资本(金)2083.23亿元;各类企业4.18万户,实有注册资本(金)1819.97亿元;各类民营经济主体24.19万户,实有注册资本(金)1574.86亿元。内资(非私营)企业实有6329户,注册资本(金)4401800万元;外资企业557家,注册资本109975.02万美元。

  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14859件,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2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42件、德州市知名商标234件,地理标志商标11件。拥有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5家、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45家、德州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正在申报中。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李超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