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两场环境战役为中心城区“正”了名

2015-10-16 14:31:00来源:大众网作者:庄滨滨

昔日的臭水河变成了清水河

流动商贩摆摊堵塞交通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农村道路干净通透

  □记者 庄滨滨 通讯员 冯冬梅 马俊亭 任晓敏

  陵城,德州新晋中心城区,汉代智圣东方朔在这里出生,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曾镇守一时,向来享有“智圣故里、汉唐古城”的美誉。

  去年以来,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迎来撤县设区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一场环卫风暴席卷陵城大地,城乡环卫一体化、城区环境集中治理双管齐下,掀起了一股城乡环境嬗变的新风尚。

  环境变美 收获群众点赞

  “以前的陵县,就是个大的自由市场,到处是摆摊卖东西的,即使后来撤县设区,城市的面貌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一些干部说起以前的县城,连连摇头。

  县城变成自由市场只是陵城区的历史欠账之一。河流成天然垃圾场、店外经营蔚然成风、三无小区遍地是等“9大难”,不仅让接到整治任务的干部们打起了“退堂鼓”,群众的质疑也接连涌来。

  时间紧、任务重、群众不理解,怎么办?98个区直部门真情帮扶城中村改造、13名区领导包联城区主干道集中治脏、8个综合执法组开展联合执法集中治乱……从4月份接到城区环境集中治理任务,一场建设美丽陵城的战役随之打响。

  彼时,另一场持续时间更长、覆盖范围更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行动也已经如火如荼展开。双管齐下,带来的是由县城到中心城区的质的改变。

  如今驱车行进在陵城区,县城主干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车辆摆放整齐,昔日小贩占道经营踪迹全无,街道两侧建筑粉刷一新,县城换成了城市“模样”。放眼乡村,干净整洁的街道通透敞亮,不见了“三大堆”,“脏、乱、差”被“洁、齐、美”替代。

  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陵城区外环河,那里曾经垃圾遍地、臭水横流,附近村民夏天不敢开窗户,连家中孩子娶媳妇都受此影响。城区环境集中治理战役打响后,20年没动的外环河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河流清水流淌,两岸垂柳依依,茶余饭后,农民最喜欢在河边纳凉唠嗑。

  “以前在河边走,大家都捂着鼻子离河边远远的,现在环境变好了,不仅生活质量改善了,咱老百姓人也变得精神了。”9月23日,陵城区西街村村民刘万华望着清凌凌的水和两岸垂钓的人们,喜不自禁地告诉记者。

  作风变实 收获干部担当

  群众对环境转变满意,对干部在环境整治中的表现也由质疑转为理解配合。李海涛是陵城区世纪家园小区附近一家包子店的店主,城区环境治理之前,李海涛喜欢把蒸包子的案点摆在店铺外,“其他店铺都把桌子摆在外面,你不出来经营,感觉就会吃亏。”李海涛说,包子笼屉上面经常是一层灰,要经常换洗,但是生意非常火爆。

  随着8个综合执法组的进驻,包子店不得不搬入店内制作经营。一开始,李海涛有抵触,一段时间下来,李海涛的包子店因为卫生干净,客流量持续攀升,生意越来越好。如今,对于综合执法组,李海涛满是感激。每逢队员们前来执行任务,李海涛总是早早烧好水,给大家送水,提供歇息的地方。

  “我们采取综合执法的时候,什么人都遇到过,但是我们本着依法治理和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发挥各部门的优势,有效地治理了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不法现象。”陵城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第五执法组副组长魏国强告诉记者。

  收获民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与区里推出的“区直部门包联帮扶三关五街”城区环境整治方案有关,村里的问题、村民的要求,包联干部全部放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上。此外,广大干部带头劳动,纷纷带头到背街小巷集体劳动,扫大街、平整路面、捡拾垃圾、清理砖块等,通过活动得到了锻炼。不过,对此,群众也有质疑,“形式主义”、“整治不过一阵风”……流言风语中,干部们摆脱了各种负能量思维,塌下身子、甩开膀子、撇开面子、拿出精神,收获了融洽的干群关系,赢得了民心。

  干部们这么拼,离不开‘领头雁’,这个‘领头雁’就是陵城区政协主席张法利。每天清晨5点,张法利就从临邑开车来陵城,当很多群众还在梦乡中的时候,张法利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城区大街小巷。一旦发现哪里有隐患,张法利的电话直接打到责任人那里,避免了中间环节,实现了“一竿子捅到底”。

  短短5个月时间,张法利整整瘦了20斤,然而张主席拼劲却为陵城区干部群众熟知。一段时间以来,群众都知道有困难找张主席,称呼张主席为“张裕禄”;干部在参与环境整治中、日常工作中,不管有多大困难,做出多大牺牲,提起张主席,所有的抱怨都会烟消云散。

  在城乡环卫一体化中,陵城区在强力推进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无死角,环卫设施建设向全覆盖标准迈进的时候,也积极发挥干部领导暗访、督导作用。“宋家镇高牛村有条主干道的巷道里有个大坑,是学生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一下大雨就积水,非常不安全,督导组发现后,立即给村干部提醒。村干部立即安排人修路,投入近3万元,修了砖路,消除了孩子们上学的安全隐患。”说起城乡环卫一体化,陵城区副区长李存才话语离不开长效机制和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环境整治,一些农村有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土地和资源,集体经济搞起来,群众的福利水平才能高起来。”

  品位提升 收获发展新念

  干部务实担当,治理思维也在不断创新。以前,陵城区环卫设施配备滞后,垃圾随处倾倒是常态,如今,垃圾桶多了,保洁员也多了。“每天早上一趟,晚上一趟,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打扫街道、胡同,清运垃圾箱。”每天天不亮,陵城区糜镇侯王村保洁员王成喜就拿着扫帚,骑着垃圾车出了门。

  按照“村户收集、镇区转运、市处理”的工作流程,城乡环卫一体化以来,陵城区建设完成了6座乡镇垃圾中转站,正在投入建设5处,配备了1646名农村保洁员、11330个垃圾收集桶,2322辆各类垃圾收集车。

  城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市民的文明卫生意识也在逐步培养起来,“你看马路这么整洁,车子排放的这么整齐,就算以前有乱扔垃圾习惯的人,也不好意思乱扔了。”市民陈阳阳告诉记者。

  市民文明意识的觉醒只是陵城区环境整治行动产生的正能量之一。在之前的三无小区威灵小区,随着卫生条件改善,很多空置的楼房价格飙升,一些工作在陵城,居住在德州的“候鸟”也纷纷飞回陵城。“陵城越来越像城市了,尤其是这次回家,以往的占道经营、河流污浊全没了踪影,让人神清气爽,来了就不想走了。”市民张震说,整个城市的品位也在提升,如今咱陵城跟其它县城就是不一样。

  “去年底陵城撤县设区,但我们的城市建设管理基础差、历史欠账多,与主城区的定位不匹配。要让‘村民’变‘市民’,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陵城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马俊昀如是说。

  在张法利看来,城区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在于为百姓办实事,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方面。

  事实上,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城区环境治理,陵城区不仅环境得到了整治,而且群众满意度也在提升。这点有数据为证,在4月份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电话调查中,陵城区排名第八,前进5个位次,全市有7个乡镇得满分10分,陵城区3个;在5月份的全市电话调查中排名第六,又前进2个位次;在7月份的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陵城区总分为9.5分,在全省排名第80位,全市排名第8位,分别比年初上升37个位次和5个位次。

  “环境整治不仅对人居环境有很大提升,而且凝聚了全市上下的力量,收获了一支作风硬、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反映到经济建设的其他方面,也有很长远的影响。”据张法利介绍,通过环境整治行动,陵城区对于发展思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立足德陵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中心提升、东西突破、南北发力、面上开花的思路,努力打造“东西南北中”5个经济增长极,为全区加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