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半留守儿童规模日益扩大 孩子最大心愿是爸妈陪着过节

2015-06-02来源:齐鲁晚报作者:李榕

  希望小学学前班的孩子在认真听老师讲课。 刘潇 摄

  本报6月1日讯(记者 李榕 见习记者 刘潇)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也是孩子最喜欢的节日。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些特殊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和普通孩子一样体会属于自己的快乐。6月1日,记者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他们最大的“六一”心愿是,“让爸妈陪我过个节”。

  6月1日,记者跟随宁津县电业局来到位于宁津县大柳镇的李架希望小学和中心小学。在李架希望小学斑驳破旧的砖瓦房内,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正认真地坐在教室里。对于“六一”儿童节,这群乡村里的孩子没有多大的概念,也没有收到过一份节日礼物,节日的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就跟往常的周末一样,平淡而普通。当天,宁津县电业局给孩子们送去图书、铅笔等“六一”礼物,并给孩子们上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堂“有投影仪”的课,惊喜而充满快乐。

  “我想让爸妈陪我过节,我想他们。”11岁的李君豪是李架希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北京打工,父亲是快递员,母亲是售货员。每每听到同学口中提及“爸妈”时,让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李君豪意识到,“我和他们不一样”。每隔半年才能见一面的父母,是他最熟悉、最惦念的“陌生人”,他所期待的六一儿童节,不要饮料美食、游乐场和任何玩具,只期待父母回到自己身边。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是宁津县非常普遍的现象。据宁津县大柳镇教育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大柳镇有7处学校,辐射周围50个村庄。其中包括4个学区小学、3个办学点,共有学生1092人,完全留守儿童71人,还有绝大部分属于半留守儿童,父母多在广州、深圳等地打工,过年甚至都不回家。“中心小学是大柳镇的核心学校,完全留守儿童占5%,学校有留守儿童活动站,会定期为孩子们讲授安全课,进行心灵疏导等。”中心小学校长刘用华说。

  “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和接受教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亲情缺失,会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二十年的老教师刘秀山说,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不同,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六一愿望就是能与父母团聚,玩具、游乐场对他们来说很遥远,也不切实际。

  李思彤>> 习惯了没有父母的日子

  李柏岩>> 第一次演了一个小角色

  “爷爷奶奶舍不得打我,把好吃的都留给我。”9岁的李思彤在宁津县大柳镇中心小学读一年级,每天由爷爷骑自行车接送上下学。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和父母沟通,说的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如何、什么时间回来之类的话。电话里重复的话语,让经常见不到父母的李思彤渐渐变得不再对父母倾诉心里话,不再对着电话撒娇。

  小思彤的父母都在天津打工,38岁的父亲在维修店帮人修车,母亲在饭店当服务员,节假日是父母最忙的时候。“习惯了”,这是采访小思彤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她已经逐渐习惯了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她说,爷爷在邻村刨树苗,今年已经63岁,一天的工资只有70元,奶奶身体不好,她很害怕有一天爷爷奶奶老了,不能陪自己。“六一最想给奶奶买一件衣服。”

  李柏岩是大柳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他是一名留守儿童,六一儿童节对他而言似乎没有多大的快乐,反而跟那些穿着漂亮衣服、围绕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相比,多了一丝落寞、一份孤独。

  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的李柏岩与父母见面的机会寥寥无几,父亲因为触犯法律坐了大牢,母亲不堪生活的压力选择离婚,把年幼的李柏岩和更为年幼的弟弟留给了年过半百的爷爷奶奶,所幸两个孩子特别懂事。“在家里努力承担家务,在学校努力学习。”李柏岩说,对于尚未有多大能力、且为长兄的他来说,这两件正在努力干的事情应该是他认为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由于性格内向,在每年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的孩子中都不会存在他的身影,但是今年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参演了情景剧中的一个小角色,艰苦而枯燥的排练让李柏岩既兴奋又开心。

  庞晓雨>> 把想说的话写信告诉父母

  庞晓雨也是大柳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在学校一提到庞晓雨这个名字,大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大大的灿烂的笑容。这是个活泼、积极、善良的“女汉子”。

  庞晓雨记得,从二年级开始,自己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每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能和父母短聚。但庞晓雨从来没抱怨过父母,每当父母在电话另一端对她说一些愧疚的话时,她总是劝父母好好工作,注意身体,总能及时地把欢快的笑声从电话这一端传到另一端。在家里,晓雨还特别会照顾爷爷奶奶,在学校里,更是老师的“小助手”、同学们的“和事佬”。

  今年晓雨最大的六一愿望是给远在北京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学校了解此事后积极行动,让包括晓雨在内的所有留守儿童都给在远方打工的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信,邮寄到父母打工的地方。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黄新

相关新闻